距離“3·21”東航MU573飛行事故剛剛過去十天,但就像過去很久了一樣令人心有余悸。高空飛行事故出現的幾率很小,但每次都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相比于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低空載人飛行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關注。
3月29日,交通部、科技部在《交通領域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正式提出將飛行汽車的研發納入到規劃當中:部署飛行汽車研發,突破飛行器與汽車融合、飛行與地面行駛自由切換等技術。
在剛剛經歷了飛機高空墜落的慘痛事故后,一直默默發展的低空飛行模式正在走進大眾的視野。
01
萬億級藍海,中美企業早已入局
早在1940年的時候,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就曾預言,飛機和汽車的結合體即將面世。但可惜的是,終其一生,飛行汽車都沒有如他所料很快到來,而是在此后半個世紀都陷入了沉寂。
直到2016年,全球還只有6-7種飛行汽車,但是短短2年之后,世界上飛行汽車公司的數量一下子暴增至 70 多家,到2021年,這個數字翻了一番,達到150多家。現在,全球主要的飛行汽車公司大部分是中美兩國企業,即便能夠在TOP10之列占據2個席位的德國公司,其背后也有中國資本的影子,如騰訊、吉利。
據摩根士丹利預測,未來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場(UAM)規模將達到1.5萬億美元,城市空中物流規模達到460億美元,中國有望占比45%,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現代汽車在2020年機動創新論壇上也曾表示,到2040年,全球飛行出租車和空中機場可能成為現實。
萬億級的藍海市場,中美兩國的資本都不想錯過這塊肥肉。根據日本專利廳整理的報告顯示,在飛行汽車領域,2012-2018年共有584項飛行汽車相關專利在美國提交申請,574項專利在中國提交申請,307項在歐洲,往后依次是日本、韓國。
而提交專利最多的企業TOP10當中,美國公司占了八席,中國只有2家公司上榜。不過,上榜的兩家中國公司,專利申請量都排名TOP3。其中大疆公司以139件遙遙領先,佛山市神風航空科技公司以71件位列第三,成為全球最大的黑馬玩家。美國公司則都是一些科技巨頭,如亞馬遜、貝爾直升機、波音、谷歌、沃爾瑪、優步。
在中國,造飛行汽車的大致有兩類公司,一類是像吉利、長城和小鵬這樣的車企,另一類則是空中出行公司,如已經上市的億航;在美國,除了車企和空中出行公司,還有航空公司、科技公司的參與,甚至連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在聯合Uber推進UAM(城市空中交通)的項目,借此迅速建立一個城市空中交通的新時代。
02
億航和小鵬的飛行汽車夢,能不能成真?
中國飛行汽車第一股“億航”,創立于2014年,從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敗給大疆之后,億航敏銳地發現了飛行汽車這個潛在的藍海市場,一頭扎了進去;2015年,長城汽車啟動了飛行汽車項目“飛的科技”;吉利在2017年收購了美國公司 Terrafugia,組建了飛行汽車子公司太力,并在2019年與戴姆勒出資5000萬歐元領投了德國公司Volocopter 的C輪融資;小鵬汽車在2019年控股匯天公司,成立了如今的小鵬匯天。
從億航到小鵬,中國飛行汽車公司在產品研發方面比較激進,追求快速迭代、小步快跑,這與美國公司Joby、Wisk的相對保守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億航、小鵬的思路是一點一點進步,而Joby、Wisk則是追求一步到位,一旦推出就要達到適航標準。兩者風格的差異,也是造成資本市場做空億航的原因之一。
在美國研究機構 Wolfpack看來,億航的飛機就是個大號航模,無法通過適航,根本不算飛行汽車。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長城“飛的科技”就比較認可億航的技術,但也承認有些方面確實有不足之處。
而小鵬匯天發展至今,已經推出了五代飛行汽車,其中第四代和第五代都能已試飛成功,第五代飛行汽車旅航者X2,整機采用全碳纖維結構,起飛后續航時間約為35分鐘,最大起飛重量為760千克,最大設計飛行高度為1000米,最大設計飛行速度為130km/h。與第四代相比,除了可以搭載一名乘客外,旅航者X2還支持手動駕駛和自動駕駛兩種駕駛模式。
在去年“1024小鵬汽車科技日”上,何小鵬親口宣布其第六代飛行汽車計劃在2024年上市,面對C端市場,且價格可以做到100萬元以內。這是一款真正可以路上開也能天上飛的飛行汽車,僅僅是概念視頻亮相就足夠驚艷,迅速登上熱搜榜。如果2024年這款真正意義上的飛行汽車能夠量產,那么小鵬匯天將成為全球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汽車領域最早實現量產、交付的企業。
不過在小鵬第六代飛行汽車引起熱議的同時,也受到了外界不少質疑:“有政策能支持嗎”、“低空飛行安全嗎”“不會又是PPT吧”等等,但何小鵬的Flag已經立下,我們只能翹首以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隨著《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小鵬飛行汽車在國內賽道已經走在了最前面。
Golight點評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美兩國在飛行汽車領域的技術差距其實并不大,而且在人才儲備、產業鏈、市場、資金等方面,中國完全“不差錢”。真正有可能拉開差距的,是創業者的創造力和熱情。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GoLight出行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7168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