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發布會將「家庭」和「科技」緊緊相扣,理想稱得上是最懂中產家庭消費理念的汽車品牌。
6 月 17 日,在理想汽車首屆家庭科技日發布會上,理想第 40 萬輛量產下線。與此同時,理想還向外界展示了高壓純電、智能空間和智能駕駛方面的最新進展。
從 2019 年首臺理想 ONE 下線,到如今第 40 萬輛整車下線,這家新勢力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而且銷量增速還在快速提升。
銷量不斷增長的同時,理想也在梳理下一階段的思考:靠什么吸引更多的用戶?
在此次家庭科技日上,我們在現場聽到最多的關鍵詞是「AI」、「大模型」和「智能」,這也預示著理想正在在向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轉變。
但不變的是,這些新功能都離不開一個載體——家庭,為家庭用戶帶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01、面向家庭用戶,理想做對了什么?
以理想 ONE 為始,理想創造了「家庭用車」市場。
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理解為場景化造車。
聚焦到細分市場上,雖然國內 SUV 市場已經有不少優秀產品,也針對國內用戶需求在空間上做出了調整,但產品同質化過于嚴重——市場上沒有一款真正針對家庭用車場景的車型,許多標榜「家庭」的產品,仍停留在空間更大而已。
在多數場景下,這些車型并沒有照顧到車上其他乘客的出行感受。
「如果我只能擁有一輛車,為什么不期待它能多做一點?」
這是非常質樸的消費者心聲。
反映到新能源汽車上,車企對用戶需求洞察與功能呈現,理想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營銷及產品配置上,理想旗下車型無一不針對家庭用戶需求,營造「奶爸車」氛圍,還順勢把自家產品定義為「移動的家」。
如你所見,全尺寸六座 SUV 理想 L9 是「180 平大三居」,中大型六座 SUV 理想 L8 是「120 平三居」,中大型五座 SUV 理想 L7 是「120 平大兩居」。
除此之外,理想還被外界調侃「冰箱、彩電、大沙發」,看似是一種貶低,但實際上由于這些配置足夠優質,直接擊中了家庭用戶的內心。
李想曾在采 訪中解答了符合人本主義品牌的產品標準:
「我覺得如果是一個感性為先有一些理性驗證的企業,它一切的本質是要超越用戶的需求,如果它可以始終超用戶的需求,它不需要靠構建多個品牌來做事情,耐克不需要,任天堂不需要,蘋果也不需要。」
簡單來說,理想的思路是從產品、體驗和技術的角度出發,去思考通過車型本身以及技術,來解決用戶購車的顧慮——乘坐舒適性、更智能的多維交互與娛樂功能,來實現對競品的降維打擊。
舉個例子,如果說 2020 年小鵬的全場景語音技術領先了行業一個身位,那么時隔一年多后,理想不光補上了語音的短板,甚至推出了一個新的智能座艙空間藍本:在語音之外,又融入了手勢交互,塑造了空間三維交互體驗。
這也說明,理想正努力將新造車的比拼焦點,從智能硬件軍備競賽,拉回到座艙空間的人車交互上。
這是消費市場最能感知到的部分,也是理想產品最著力的地方。
從理想 ONE 到 L8,理想在家用 6 座車市場上卷了三年,而從 L7 開始,理想正式卷入 5 座 SUV 市場。
這是國內市場規模最大的細分市場,即便聚焦到中大型 SUV 這一細分市場,69.35 萬輛(2022 年銷量)的市場容量也很可觀。
理想的產品打法非常聰明,通過 L7、L8、L9 的不同價格覆蓋,構建一條產品線和一張產品網。
以理想 L7、L8 為例,兩者最大的區別僅在于座椅的數量,L7 的用戶趨向于三/兩口之家,L8 的用戶主要是二胎,或者三代同堂的家庭。
簡單理解,中國 20 萬元以上的汽車市場有 89% 是家庭用戶,理想的產品邏輯就是,從上到下覆蓋不同的家庭。
從銷量表現來看,如今理想「家庭」的標簽,已經成功地植入到目標人群心智。
畢竟,對大眾消費者來說,一款銷量足夠高的車,具備更強的吸引力。
這也就是為什么新勢力 SUV 銷冠理想,如今開始以周為單位更新自己的銷量排行榜。
從研究需求到產品定義,理想建立了一套方法論,但距其所期待的「智能家庭用車」標簽,還尚未在用戶心智中成形,這也是理想在下一個階段需要補齊的短板。
02、Mind GPT、通勤 NOA,產品轉型邁入「AI 新時代」
為了提升智能化的能力,李想曾表示,力爭在 2023 年趕上行業頭部,要分兩步走。
第一步:打造像人一樣學習和思考、像人一樣表達和互動的「理想同學」;
第二步:開放無圖城市 NOA,以及不挑路段的通勤 NOA。
先看第一步。
作為一款自研的語音引擎,理想同學將全面迭代升級,核心目標是像人一樣主動地感知環境、感知人;像人一樣去學習、認知、推理和記憶,做到像人一樣去思考、表達和互動。
具體從三個方向入手:
(1)先用覆蓋全車多音區的數字硅麥、3D ToF 攝像頭、IR 傳感器的硬件,提升理想同學的感知能力;
(2)接著進行多模態感知數據交互,提升理想同學的「耳眼腦」并用能力,這背后包括視覺感知技術、人聲分離算法和語音感知算法;
(3)最后引入 Mind GPT 大模型,可以隨時變成一位走遍世界的伴侶型「老師」,專業用車「管家」,教畫畫和編程的「專家」。
可以看出,理想正在摒棄直接將冰箱、多屏彩電等搬到車內的座艙模式,而是從人機深度交互出發打磨座艙體驗。
這是 AI 大模型風起時,理想的一次新嘗試。
但最能體現理想對 AI 的追求,恐怕是積極擴張的城市智能駕駛。
在 2022 年「高速 NOA」已經進入量產元年的背景下,今年部分業內領先企業將陸續推出城區 NOA,小鵬、華為接連宣布了「百城計劃」。
理想自然不甘掉隊:不僅要在年底覆蓋 100 座城市,本月也會向北京和上海的內測用戶交付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市 NOA 功能。
在今年 4 月上海車展上,理想汽車智能駕駛副總裁郎咸朋已經介紹了理想城市 NOA 背后采用的大模型算法:
靜態 BEV 網絡算法,動態 BEV 網絡算法以及 Occupancy 網絡算法,并使用 NeRF 技術增強 Occupancy 網絡算法使之實現更高的精度和細節。
不過,由于城市道路入口跨度大、且通行車輛多,傳感器的視野容易被遮擋,導致車端感知結果會丟失一些局部信息。
針對這種情況,理想的做法是自研神經先驗網絡,簡稱為 NPN 網絡(NeuralPriorNet,神經先驗網絡)。
郎咸朋表示,通過這一網絡,可以在復雜路口提前進行 NPN 特征提取和存儲。
當車輛再次行駛到路口時,可以將之前提取的 NPN 特征拿出來,與車端感知大模型 BEV 特征層融合,得到更好的感知結果。隨著 NPN 特征在云端大模型持續自動化生成,城市 NOA 的可用范圍也將不斷擴展。
同時,理想通過大量學習人類司機在真實路口應對信號燈變化的行為,訓練了 TrafficIntentionNet(TIN,信號燈意圖模型),擺脫了對地圖規則的依賴,以應對全國各地各類形態的信號燈樣式。
簡單理解,TIN 網絡的訓練數據就是基于駕駛員通過這個路口的視頻+剎車油門開合度和方向盤轉角數據,目前理想內部團隊已經從 6 億公里的訓練樣本提煉了大量駕駛員通行路口的數據,并實現了完全自動化標注。
總體來看,理想城市 NOA 技術架構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點:
使用 NPN 特征和 TIN 網絡增強 BEV 大模型,做到擺脫高精地圖、識別萬物;
使用模仿學習讓規控算法做出更加擬人的決策;
全自動、全閉環的訓練平臺支撐大模型持續進化。
在不斷推進城市 NOA 落地的同時,理想還發布了通勤 NOA,用戶可以自己設定一條通勤路線,通過自車學習 NPN 特征,學成之后就可以在上下班路線上使用 NOA 功能。
簡單的路段,一周時間便可完成訓練,復雜的路段需要兩到三周,訓練完成即可激活相應路段的 NOA 功能。
不難想象,通勤 NOA 的啟動,將在很大程度上調動理想車主的積極性。
隨著越來越多車主加入訓練通勤 NOA 的隊伍當中,理想自建的 NPN 網絡的覆蓋面也將快速擴大,進而加快理想城市 NOA 的普及。
03、純電 MPV 有 7/8 座版本,搶灘登陸純電市場新高地
縱觀理想在產品層面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理想 ONE 幫助理想完成了從 0 到 1 的發展階段,其爆款案例也為理想之后的車型打了一個樣。
第二階段:在過去一年,理想 L 系列三款車型相繼發布,不僅初步完成產品和供應鏈等方面的體系化,產品力優先聚焦在消費市場最能感知到的部分,強化「家庭」的核心賣點。
第三階段:邁入 AI 時代,向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轉變,理想 AD Max 3.0、城市 NOA 和 Mind GPT 的落地,理想的產品力正在切換到新的賽道。
某種程度上,三個不同階段的背后,更像是理想為了應對「智能電動車三年(2023-2025)淘汰賽」所做出的舉措。
當然,為了攫取更為充分的市場,理想還將在年底推出首款純電車型——MEGA,理想稱其為「超級旗艦」,豪華舒適性超過任何一款 L 系列,售價預計超過 50 萬元。
「MGEA 有七座版和八座版,八座也能實現 VIP 座椅所有的功能和舒適性。八座版是為我自己特別研發的」,李想也在社交平臺透露關于 MGEA 車型的部分細節。
從去年到今年,新能源對傳統燃油車漸成圍攻之勢,幾乎所有品類均有新能源車型的銷量挺進前三甚至拿下第一,但高端 MPV 似乎有點「不合群」——單價高、品牌格局穩定,且常年由封神的埃爾法「霸榜」,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既然是一個「小且難」的細分市場,理想為什么要把首款純電產品押注在 MPV 賽道?
從市場、品牌定位兩個角度來說,或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首先,高端 MPV 是廝殺異常激烈的戰場,因其戰略地位至關重要。
無論哪家品牌,只要拿下高端 MPV 這一細分領域,就相當于拿下「產品價格高,客戶凈值高」的品牌優勢,形成含金量極高的口碑,繼而對同品牌其他品類形成俯沖,一舉在乘用車市場奪下高地,豐田埃爾法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之一。
其次,無論是大型轎車,還是全尺寸 SUV,座艙空間的發揮始終難以大展拳腳,而 MPV 最大的使用場景就是家庭,加上理想堅持為家庭用戶造車,自然需要一款 MPV 車型將「智能家庭用車」的標簽最大化。
理想 MEGA 諜照(圖源網絡)
借用科技手段和對家庭用戶的關懷,將理想 MGEA 的威懾力最大化,以實現對傳統豪華市場的顛覆,這或許是理想放話將 MGEA 打造成 50 萬以上所有乘用車銷量第一的底氣所在。
從這樣的狀態不難看出,理想在極力將人工智能與傳統汽車制造業融合在一起,而不應該簡單地用傳統車企的標尺來衡量理想。
在今年 3 月的春季媒體溝通會上,李想公布了理想的目標計劃:
在 2027 年占據 20 萬元以上乘用車市場 35%的份額;
在 2030 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與特斯拉和蘋果一同競爭。
如果說 L 系列車型博得市場認可,是「家用定位」的功勞,那么即將到來的 MGEA 將更多的體現科技的力量,車子僅僅是軀殼,人工智能才是理想未來最大的競爭力。
就目前的行業狀態來看,在車載空間、輔助駕駛等領域最先引入「大模型」的并不是理想,但在產業化層面,理想是做的最優的一家車企之一。
優秀的產業化能力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也為理想運用科技革新汽車行業創造了可能。
理想 MGEA 能否問鼎 50 萬以上銷量冠軍,僅僅是這場行業競賽的開胃菜而已,相信用不了多久,「人工智能」將成為汽車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516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