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威馬汽車在社交平臺上表示:“經過深思熟慮,威馬汽車自愿終止與Apollo出行在港交所的RTO進程。目前威馬汽車仍是Apollo出行的重要股東,未來將繼續支持Apollo出行的發展。”
就在前兩天的9月8日,Apollo出行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相關各方已同意終止收購威馬協議,因此收購事項及配售事項將不會進行。公告提及終止收購的原因包括,全球市況動蕩、金融市場氛圍持續不確定和短期經濟復蘇等。
隨著Apollo收購的終止,威馬汽車又被斷了一條路,“像牲口一樣活下去”,再次成為了奢望。
圖片來源:威馬微博截圖
上市夢破碎
造車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花錢的創業項目,200億、400億的啟動資金僅僅是個敲門磚,而解決資金短缺最好的辦法就是上市。如同蔚小理在上市后,均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作為曾與蔚小理并稱為新勢力“四小龍”的威馬汽車自然不甘示弱。
與蔚小理創始人都出身于互聯網不同的是,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是個汽車行業“老兵”。憑借在汽車行業積累的資源,在當時,威馬汽車不僅是新勢力中最早獲得整車生產資質的企業,還擁有兩家完全自有、高度自動化的自建工廠。
2019年,威馬汽車交付16876輛,位居造車新勢力第二位,僅次于蔚來汽車的2.06萬輛。
次年,威馬汽車D輪融資成功融到100億,創造了新勢力車企中最大單筆融資記錄。公開資料顯示,從成立至今,威馬汽車共進行了A至D輪12次融資,累計融資約410億元。
而在威馬汽車的所有融資中,上海國資投資平臺、上汽集團、騰訊投資、百度、紅杉中國、紅塔集團等明星企業都是座上賓。當時業內甚至預測威馬汽車有望成為“科創板新能源第一股”。2021年,威馬汽車的銷量達到頂峰,累計交付汽車達4.4萬輛,同比增長96.3%。
就是這樣含著金湯匙的威馬汽車,卻遲遲叩不開上市的大門,科創板上市無疾而終,曾傳出的美股、港股上市,最終也未能成功。
與此同時,威馬汽車的經營也陷入了低谷。2022年威馬全年總銷量僅2.94萬輛,同比下滑近3成。威馬汽車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威馬汽車凈虧損金額分別為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174億元。
面對虧損,經銷商被迫大面積退網,威馬汽車也只能節衣縮食,其內部員工的工資都被打了5折或7折,年終獎也被取消。
為了融資續命,威馬試圖“借殼上市”,今年1月中旬,Apollo出行披露了一則重大收購事項公告,稱公司擬以20.23億美元(約137億人民幣)收購威馬控股有限公司。
本次交易以換股的方式進行,Apollo出行將通過以每股0.55港元的價格向威馬配發約288.25億股。在完成此次收購后,威馬汽車方面將持有311億股Apollo出行股份,持股比例將從原來的23.67%增加到68.26%,成為Apollo出行的最大股東。
同日,沈暉在微博上發文稱:“活下去,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
不過隨著Apollo出行的一紙公告,威馬汽車想要靠上市融資活下去的夢也破碎了,接下來,威馬汽車又該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威馬汽車
只剩下出海這一條路
如今威馬汽車已經自身難保。威馬汽車及關聯公司多次被股權凍結、被列為被執行人。據此前統計,威馬汽車被凍結的股權已經超過百億元。
另外,威馬汽車的車主陷入了車壞沒地方修的窘境。從去年年底開始,網上陸續有威馬車主反映,威馬服務中心無法提供維修服務。隨后,上海市青浦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發布消費警示稱,威馬汽車或經營異常,提醒消費者謹慎購買。
這一系列負面消息的曝出,使得威馬汽車想要在國內市場立足已經難上加難。出海搏一把未來,似乎成了威馬唯一的翻盤希望。
去年7月,威馬EX5車型順利獲得WVTA歐盟大批量認證證書,后來還獲得威馬E5車型的SSTA歐盟小批量認證證書。這也讓威馬看到了出海的希望。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今年國內市場的競爭尤其激烈,目前國內無法尋求突破的威馬汽車開始選擇布局海外市場,一方面希望通過海外市場提振銷量,另一方面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不斷增長,也是其看重海外市場的原因之一。
今年3月,在被媒體問到,威馬應該如何變革才能活下去時,威馬沈暉表示,拋開品牌因素,威馬的產品競爭力不比歐盟、美國任何一家智能電動汽車產品差。同時,沈暉認為威馬出口很有希望,已與加州一家非常大的經銷商和當地合作伙伴建立溝通。
威馬汽車開始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出海計劃。3月,威馬汽車方面表示,在以色列、迪拜、土耳其、東南亞等地拿下超萬輛的海外訂單,這個數量已經接近威馬在2022年全年累計銷量的三分之一。
而在7月25日,威馬汽車官博發布了一張威馬EX5出海的照片,并配文“整裝待發”。隨后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轉發微博,表示“出發,一起去看海!”
隨著出海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威馬汽車似乎已經看到了翻盤的曙光,不過海外市場雖然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但是其競爭同樣激烈。一方面國內車企都在開辟出海業務,競爭加劇,另一方面,海外市場對于新能源車的入市要求愈發苛刻,綜合種種,威馬汽車想要靠出海翻盤,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馬振旗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09900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