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調整營收目標、控制成本、加強對新技術領域的投入等情況,當前頻頻在車企里發生。汽車行業百年一遇的變革,引發車企一系列調整,人才流動加速。
根據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日前發布的《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勞動用工對標報告》,汽車行業整體離職率高于入職率,首次出現人員凈流出情況。不過,人員凈流出情況以非管理技術人員為主,管理技術人員總體上仍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
車企高管跳槽、車企裁員逐漸成為常態,傳統汽車人才的需求遭到壓縮,而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領域人才需求卻持續高漲,汽車行業人才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跳槽成常態
據58車網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就有60個品牌約176位高層跳槽、離職或高層互換等變動。其中,有傳統車企之間高管互換,也包含傳統車企高管加盟造車新勢力,或者合資車企高管加盟自主車企。
近年來,造車新勢力以行業顛覆者姿態開啟了一波搶人大戰,于是傳統車企高管頻頻被挖角,造車企業隊伍也不斷壯大。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當初,造車企業以重金招攬人才,這致使部分傳統車企的人要求更高的薪酬,甚至超出了企業能負擔的范圍。此外,部分傳統車企管理機制相對僵硬,使部分高管有了跳槽的想法。
然而,經過激烈競爭和市場初步檢驗后,目前造車也進入了理性階段,人才隊伍不再呈現野蠻式增長。加上資本市場不再像以前那樣火熱,造車企業亟須降低成本。作為沖在前面的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上個月發表內部信,承認因為行業和公司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為進一步控制支出,提升運營效率,蔚來將在9月裁員1200人。而蔚來在今年5月份就已進行過一波裁員。一家造車企業員工曾向記者透露,企業提供賠償條件裁員,使其被迫解約。此外,一些造車企業高管也有所變動,拜騰汽車原CEO畢福康不久前前往愛康尼克就職,目前又轉去了FF擔任董事長。愛馳汽車人力資源總監趙旭認為,造車新勢力在人才方面最大的考驗就是整合。在愛馳汽車一千多名員工中,來自外資品牌、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及其他的人員各占三分之一。
而傳統車企人事變動也較為頻繁。“對于汽車企業的職業經理人而言,他的目標是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現在汽車領域變化比較大,如果有提供優厚待遇的機遇,這些職業經理人就會做出選擇。”一名汽車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近年來,由于全球汽車市場疲軟,以福特、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也在不斷裁員。目前,戴姆勒、大眾、寶馬、日產等車企都加入了裁員大潮。此外,車企在組織架構等方面開啟了變革計劃以節省優化成本,以此騰出更多資源投入新技術領域。
華晨汽車人力資源部副部長郭思寒在第三屆中國汽車企業高管人才工作座談會上表示,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很多企業從機構到干部的配備到員工總量的配置都進行了大幅精簡,有一部分人從有限的崗位“退”下來,大量的人員需要新的崗位;另一方面,傳統汽車比較慢熱,在轉型過程中,新興業務部門組建使得人員不足,人才引進與招聘也在同步進行中。
人才結構變化
目前,車企人才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車企在裁員的同時又在加大新技術領域的招聘力度。
大眾集團計劃對旗下的軟件業務進行整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投入90億美元的資金,未來集團的軟件工程師數量將會增加到一萬個。寶馬也計劃在2022年之前裁掉6000多份就業崗位,其中裁掉的大部分崗位是在德國慕尼黑總部,不過未來該公司將繼續向電氣化以及智能化轉型,因此也將繼續招聘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領域人才。
大眾集團、寶馬等車企的裁員正是汽車行業發展的真實寫照。汽車產業在經過高增長時代后逐步趨于成熟,產業正處于“新四化”浪潮的變革之中,汽車產業人才結構也正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傳統機械工程人才逐步達到飽和,軟件、高新技術人才緊缺。
零部件企業巨頭博世集團首席執行官沃爾克馬爾·鄧納爾(Volkmar Denner)也提出了將進一步裁員的可能性,而裁員的主要對象為與柴油系統等傳統汽車業務有關的人員。
9月9日,恒大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究總院啟動全球招聘,計劃招聘8000名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尖專家和技術精英,工作地點遍布在中國、瑞典、德國、英國、荷蘭、奧地利、意大利、日本、韓國等九個國家。恒大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究總院下轄汽車研究院、動力研究院和電池研究院。
此前,一家國內知名傳統汽車企業則表示,今年校招不招任何車輛、機械專業的學生,今年的名額主要集中面向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
最近,經歷過一輪又一輪裁員后,特斯拉則正加大服務和軟件領域人才的招聘力度。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師李淼認為,除了市場需求降低以外,對于人員成本的考量也是促使這些企業改變用人結構的重要因素。他舉例道,若一家企業要生產柴油汽車發動機的核心零部件,需要10~15個員工進行生產,那么轉到新能源汽車以后,受益于自動化平臺的發展,執行同樣任務所需的員工數量則減少至3~5人。
但當前技術領域人才缺口較大。2017年初,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指出,2015年底中國規模以上的制造業專業技術人才總量是809萬,其中十大重點領域之一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人才是17萬,預計2020年要達到85萬,缺口有68萬;2025年要達到120萬,缺口有103萬。
《中國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發展報告》也顯示,到2016年底,汽車行業智能網聯人才總量不足2萬人,復合型人才緊缺,核心工程師嚴重不足。
“高校供給側改革是個極其緩慢的過程。同濟大學在新能源、汽車電子、汽車營銷等專業方面雖已提前布局近十年,仍感覺力不從心。”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譚丕強表示。
新思界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中國汽車產業人才主要包括技術人才、研發人才、銷售人才以及其他職能管理類人才等,其中研發及技術人才是需求量最大的人才種類,同時也是近年來缺口最大的人才種類。而中國汽車產業人才缺口持續擴大是由多重因素綜合導致的,包括教育培養體系上的不完善,汽車產業人才培養周期較長,新興市場領域的快速發展導致新型人才培養供給短缺等。
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朱明榮認為,產業倒逼我們進行新一輪的人才布局,汽車人才的內涵將更加包容,汽車人才的外延將更加寬泛。一些企業傳統車企跨界人才占15%左右,而新造車企業跨界人才近50%,這是當前的趨勢。
來源:第一財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99725
以上內容轉載自第一財經,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