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為了減少在公共密閉空間逗留,很多朋友都選擇了開私家車上班,但由此筆者也發現了一個現象:
空氣質量
有些人開車戴口罩,有些又不戴,那開車究竟要不要戴口罩呢?
翻閱了一下網上資料,有權威機構發布聲明表示:獨自開車不用戴口罩。
雖說如此,我還是建議大家戴上比較穩妥。。畢竟噴嚏飛沫能飛到8米遠啊,就怕被一股邪風弄得滿臉都是別人的口水。。。
很多人會說,那我開個內循環不就行了嗎?其實內循環也不是完全密封的,不然人在里面早就憋si了。
話說回來,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車內的空氣質量,尤其對于新車而言,他們在下生產線之后就會直接進入市場并交付給用戶,很多內飾部分的零部件、粘合劑的氣味還沒得到完全散發,如果這些氣味是有毒的,那就真是“大吉利是”了。
車內空氣質量,怎么才算好?
評價車內空氣質量,就要提及到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據資料記載我國最早在2003年開始關注車內VOC含量對人體的影響,隨后在2012年出臺了相關評價指南(GB/T 27630-2011),但遺憾的是該指南只是推薦標準,不具法律效力。
到了2016年1月底,基于舊指南(GB/T 27630-2011)修訂后的新指南(GB 27630-201X )征求意見稿正式發布,與舊版相比,新版本除了對部分污染物限制進行了調整之外,還由推薦性國家標準變更為強制性國家標準,這對于用戶來說必然是利好的事,但。。。。新指南原預計在2017年起執行,后來因為某些原因(例如核心內容有修改)一直拖到今天,最新消息是有望在今年7月1日正式執行。
雖說新標準尚未執行,但關于污染物濃度的限制標準已經重新調整,因此車內空氣質量好不好,終于有了一個評判標準。
空氣質量
(KOR是韓國、JAMA是日本、GBT是我國推薦標準、GB是尚未執行的強制標準)
苯類:有致癌毒性、容易引起頭暈目眩、頭痛、中樞神經紊亂、長期接觸可引起白血病、影響肝臟、生育功能等等。
醛類:和苯類影響相似,對兒童影響比苯類更大。
新標準明確規定了車內空氣中8種常見的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濃度的限制。特別針對苯、甲苯這些致癌物質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例如苯的濃度限值由原來的0.11mg/m3下調至0.05mg/m3、甲苯限值由1.10mg/m3調整為1.00mg/m3等等。
至于這個標準嚴不嚴,個人認為與日韓標準相比是不相伯仲的。
另外,我國新標準還加入了TVOC(總揮發性有機物)的檢測,與前面提及到的VOC是包含關系(TVOC范圍>VOC),確保車內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含量在合理水平。
解決各種電動汽車疑難雜癥,有問必答,歡迎評論留言吐糟!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知識官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ask/11001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duoma@d1ev.com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