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幾年,保時捷國產的信息就要來一次。
上一次的“緋聞對象”是上汽,這一次是安徽,但這一次似乎更像是真的。
因為,近日合肥經開區官方發布了公告:保時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文熠柏到訪合肥,安徽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虞愛華與文熠柏商談合作事項。
既然是官方的消息,是不是“保時捷落戶合肥”有一種八九不離十的感覺?
01
為什么會有“保時捷在合肥國產”的感覺?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雖說大眾安徽還是75:25的由大眾占主導的合資公司,但早有傳聞大眾要收購另外25%的股份變成全資子公司。
這樣一來,既然是大眾全資,那么,作為大眾集團家族一員的保時捷順理成章地能夠使用其工廠進行生產。
并且,大眾安徽最近的動作也令人感到一場變局正在進行。
4月18日,大眾集團宣布將在合肥投資約10億歐元建立“100%TechCo”聚焦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研發、創新和采購中心,涵蓋整車研發、零部件研發及采購職能。
可以這么理解,這個公司存在目的,或許就是大眾集團在中國建立了一個有別于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的、專屬于自己的研發中心,整個權限將遠高于合資公司。
一旦保時捷要國產,本土化研發和采購不就能輕松搞定了?
此外,安徽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確相對成熟,除了大眾安徽、蔚來之外,比亞迪、寧德時代、科大訊飛等智能純電相關的公司都匯聚于此。
合肥政府對該產業也是大力扶持。
而正在尋求新能源突破口的保時捷,也恰恰需要這些產業集群的扶持。
02
保時捷如國產,優勢有多大?
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其一,進一步全面地深耕中國市場,國產也就意味著大批量的投產,而不是訂單式的進口了,從數量級上完全是兩個概念,自然對銷量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其二,自然是國產后的價格和利潤優勢凸顯,規模的本地化生產和采購,有利于保時捷優化成本結構,省去進口關稅后,產品的價格就下來了,銷量也就上去了。
其三,政府的支持自然也少不了。
重大外資項目的落地,必然會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也有利于保時捷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政策傾斜。
其四,鞏固全球產業布局。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旦保時捷在華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這將輻射整個亞太地區,這非常有利于保時捷實施全球化市場,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
03
保時捷國產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雖然這次雷聲很大,但預計國產落地的可能性不大。
原因如下。
按上述猜想,國產保時捷如果和大眾安徽產品共線,可實施性不強。
畢竟,前者是高端PPE平臺甚至更高,而后者是MEB平臺,這兩者差距甚遠,共線生產著實難。
如果保時捷自建工廠,那這樣的投資和開銷顯然是不劃算的,畢竟,保時捷的高價格,就已經預示著它的產量不會太高。
另外,即便保時捷國產,需要本土化設計嗎?
從目前的品牌影響力,不需要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因此,可能的情況是,保時捷在安徽合肥建立咨詢公司或者是純電智能網聯相關的研究所,整合中國軟件人才為保時捷提供可靠的互聯車機方案等。
畢竟,從大眾集團的純電產品來看,車機的確是個大麻煩。
結束語
雖然保時捷一行拜訪了安徽合肥,也談了合作事宜,但要落地還有一段路要走。
而即便落地,國產保時捷產品的可能性也不算大。
因此,咱們也不需要興奮地太早。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西游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207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