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7月12日),“寶馬中國要退出價格戰”的消息在業內廣為流傳。對于一家汽車制造商而言,中途退出價格戰需要極大的勇氣。這不僅涉及重新核算產銷數據、與經銷商重新協商產品終端定價,還可能面臨新老車主不滿等諸多挑戰。
然而,在當前全行業陷入價格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浮現:如果不降價了,寶馬的品牌精神和價值主張能否繼續吸引消費者?
面對退出價格戰的傳聞,寶馬中國并未做出直接回應。相反,他們強調,“寶馬下半年將重點關注業務質量,支持經銷商穩扎穩打?!边@一表態似乎暗示了公司戰略的微妙調整。與此同時,據蓋世汽車從經銷商處獲得的信息顯示,寶馬產品價格確實有所回調,但要說“退出價格戰”可能言過其實。
寶馬在中國市場采取的“減量保利”經營策略,看似與當前市場趨勢背道而馳,但這其實是一種營銷手段。但問題是,真的能達到目的嗎?
圖片來源:寶馬中國
終端優惠,依舊有
年初時,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就曾預言價格戰將成為常態,特別指出豪華車企促銷力度加大這一新特征。事實證明,這一預測頗為準確。以寶馬、奔馳、奧迪(BBA)為代表的傳統豪華品牌價格體系正逐漸瓦解。
今年來,BBA品牌部分車型動輒超過10萬元的優惠已成常態。例如,官方指導價47.8萬元的奔馳EQE,目前終端報價僅30萬元左右;原價約30萬元的奧迪Q4 e-tron現已跌破20萬元大關。寶馬亦未能獨善其身,旗下純電轎車i3從原價35.39萬元曾一度跌至17萬元的裸車價??梢?,BBA部分車型的實際售價較官方指導價已接近腰斬。
目前,寶馬在華銷售的10款國產車型(油車和純電各占一半)均有不同程度的終端優惠。另外,進口產品的優惠力度同樣可觀,如2系優惠幅度達7.5萬元,7系更是高達28萬元。
新能源產品的優惠幅度普遍高于油車。其中,寶馬i3最高優惠15.36萬元,低至20.98萬元;寶馬iX3優惠超10萬元;寶馬i5、iX1、5系新能源等車型也有6-8萬元不等的優惠。這使得寶馬入門級電動車的實際售價降至20萬元左右,與智己L6、小米SU7等競品持平。
油車方面,以2024款寶馬5系為例,官方指導價為43.99萬-52.59萬元,某第三方平臺顯示北京地區經銷商優惠高達6萬元。SUV產品優惠更為激進,X1和X3優惠幅度約10萬元,X5也有4萬元左右的優惠。
然而,蓋世汽車深入調查后發現,寶馬產品的實際優惠幅度遠超公開數據。例如,原價48.59萬元的530Li領先型豪華套裝,優惠可達12萬元,還附贈其他禮品。據銷售顧問透露,這已是優惠回調后的價格,“此前優惠超過13萬元”。有車主以30.85萬元的裸車價購得525Li M運動套裝車型,優惠高達13萬元。
圖片來源:寶馬中國
純電動車型寶馬i5的實際優惠幅度同樣可觀。盡管銷售顧問未透露具體數字,但表示,“只要確定車型,價格都好商量”,并暗示分期貸款購車可獲得更大優惠。有車主曬出訂單顯示,最低以35萬元裸車價成交寶馬i5,優惠超8萬元。
這一系列數據表明,盡管寶馬中國表態將重點關注業務質量,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幅優惠仍是吸引消費者的主要手段。
目的:“減量保利”尋求平衡
寶馬集團近期的戰略調整引發業界關注。據知情人士透露,自7月起,寶馬將通過控制銷量來緩解經銷商的經營壓力。這一舉措旨在幫助經銷商應對短期市場挑戰,同時維持品牌的高盈利能力。此前有消息稱,由于激烈的價格戰,寶馬旗下多家經銷商門店已陷入嚴重虧損。
自去年中國市場掀起價格戰以來,以BBA為代表的豪華品牌無一幸免。一時間只能通過采取降價策略,保住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寶馬在華新車交付量(包括BMW和MINI品牌)為37.6萬輛,同比微降4%。同期,奔馳銷量也下滑了6%。
值得注意的是,寶馬中國銷量僅小幅下滑得益于其純電車型銷量的持續增長。2024年上半年,寶馬品牌純電動車型銷量同比增長19%。
然而,這一雙位數增長背后是大幅讓利的促銷策略。資深汽車博主朱玉龍指出,寶馬集團高管采取降價策略,以快速提升電動汽車銷量。數據顯示,寶馬集團二季度i4、iX1等新能源產品全球交付量飆升22%,突破10萬輛,明顯優于奔馳、奧迪兩大競爭對手。
然而,以價換量策略的弊端也日益顯現,最直接的影響是盈利能力的下滑。
2024年一季度,盡管寶馬集團全球銷量同比微增1.1%至59.5萬輛,但凈利潤卻下滑19.4%至29.51億歐元。其中,中國市場作為唯一銷量下滑的主要市場,降幅達3.8%。考慮到中國市場約占集團銷量的三分之一,這一下滑對寶馬集團全球業績影響深遠。
從華晨寶馬(寶馬在華唯一合資企業,也是其主要利潤來源之一)的業績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這一趨勢。
近五年來,華晨寶馬銷量持續上漲,從2019年的54.6萬輛增至2022年的66.5萬輛,單車凈利潤也從2.8萬元攀升至4.7萬元的峰值。然而進入2023年,即價格戰打響之際,盡管華晨寶馬創下71萬輛的歷史銷量記錄,但凈利潤較上年僅增1.3億元,單車凈利潤下滑0.3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恰是寶馬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大幅增長之年,純電動銷量達9.6萬輛,較上年翻了一倍。
眾所周知,目前新能源業務能夠實現盈利的僅有特斯拉、比亞迪和理想等少數幾家車企。其他車企面臨著規模效應與盈利能力的兩難困境,形成了“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惡性循環。
在這一背景下,寶馬集團的“減量保利”策略可以被視為在銷量、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之間尋求平衡的嘗試。
能達成目的嗎?
盡管大多數車企都反對激烈的價格戰,認為這不利于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近期警告,“內卷的結果就是讓參與各方共同走向失敗?!钡诋斍笆袌霏h境下,幾乎沒有車企敢于完全退出價格競爭。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寶馬中國的做法表示認可,認為“品牌有自己的受眾,過分價格戰不利消費者接受”。他預測,未來可能會有其他車企效仿寶馬中國的經營策略。崔東樹還指出,寶馬可能已做好銷量進一步下滑的準備,但認為公司應該能夠承受這種程度的銷量減少。
然而,寶馬完全退出價格戰的可能性不大。隨著新能源市場份額的擴大,整個車市的價格體系正在重構,并且主要由中國品牌主導。在這種情況下,外資品牌的溢價優勢正在減弱。要在中國市場生存,外資品牌不得不適應新的價格體系。
對于BBA等傳統豪華品牌來說,它們在新能源市場已不再占據主導地位。即便在豪華油車市場,雖然BBA與用戶之間仍有品牌情感連接,但正如一位經銷商所言,“在絕對價格面前,品牌算不上什么?!?/p>
價格戰的連鎖反應已經蔓延到二手車市場。例如,一臺2013年的寶馬525豪華版現在只能賣出5萬元多,而去年的價格還在8-10萬元之間。
朱玉龍認為,寶馬集團在達成一定銷量規模后,應該停止繼續“甩貨”。
面對蔚來、理想、問界、小米汽車等中國新能源品牌的步步緊逼,傳統豪華品牌市場格局重構似乎不可避免。
圖片來源:寶馬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寶馬選擇主動調整經營策略,減少產品銷售量,以保障高盈利率和經銷商的健康經營。這一策略體現在縮小純電動產品的優惠幅度,如寶馬i4從之前的40%優惠降至現在的20%左右;同時,油車產品的優惠力度保持相對穩定。
寶馬還開始在經銷商渠道層面進行調整。有經銷商表示,"廠家開始收車,沒有庫存壓力就不會虧本賣車了"。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廠家進行資源調配的策略,既能降低經銷商庫存壓力,又能及時掌握產品終端銷售情況。寶馬中國對經銷商渠道的調整,或許將成為未來行業一大趨勢。
總的來說,寶馬選擇有條件地參與價格戰,努力在保證高盈利的同時維持一定的銷量規模。公司接受犧牲部分銷量的現實,主動調整經營策略并致力于提高業務質量。這一策略能否達到預期目的,華晨寶馬2024年度財報或將給出初步答案。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237784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