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天氣變幻莫測,時而暖陽高照,時而寒意肆虐。就在剛剛,北風呼嘯著掠過屋檐,吹散了陰霾,也帶來了寒意。隔窗遠眺,帝都一副天朗氣清的模樣,讓我與煩惱劃清了界限。置身室外,瑟瑟寒風吹過,滿眼枯枝敗柳,心境竟迥然不同。
7750km之外,寶馬集團的執牛耳者或許有著同樣的感慨。在外人眼中,四缸大廈巋然聳立,大而不倒。然而,大廈頂層的人們不得不考慮更多——電氣化風暴正席卷汽車行業。2021年IAA車展前夕,他們甚至組織了一場燈光秀,將氣缸扮成電池的模樣。
老板們的擔心不無道理。寶馬曾是率先吃螃蟹的人,卻在半途踟躕不前,回歸香腸+啤酒的老派生活。2011年,BMW i品牌橫空出世。那一年,特斯拉能否活下去,仍然要打個問號。隨后幾年里,i3和i8成功繪制出未來出行藍圖,讓同行們羨慕不已。很遺憾,克魯格(Harald Krueger)治下的寶馬對i品牌態度曖昧。i8投產那年,就有傳聞稱寶馬將推出i5,直面特斯拉Model S(參數|詢價)。多年后,當i8告別歷史舞臺,當Model 3(參數|詢價)銷量逼近3系,BMW i5仍然只是一個抽象化的符號。
值得慶幸的是,寶馬沒有把iX打造成“iX5”,而是賦予了它全新的皮囊和靈魂。在寶馬歷史上,iX(底盤編號i20)是首款采用“i”字頭代碼的產品。驚鴻一瞥,你便知道iX與眾不同。至于美丑,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桿秤。初見時的愕然與疑惑,日后或許會變為“真香”——正如BMW 4系所經歷的那樣。
身為前iX時代的BMW車主,我更喜歡大隱于市的內斂,而不是鋒芒畢露的張揚。坦白地講,寶馬iX越過了我的審美邊界。對于iX希望爭取的那些潮流新貴,未來主義設計或許是個加分項。更何況,iX擁有足夠的品牌辨識度,路人們的好奇說明了一切。
有人說,寶馬不懂情調,內飾總是一副“直男”模樣。在寶馬的價值觀中,設計永遠服從于功能,順手、好用是基本準則。設計師偷懶?我不太確定。身為BMW車主,我早已“棄療”,對內飾美不抱期待。然而,寶馬iX帶來了截然不同的體驗。在我看來,iX在前衛和豪華之間找到了理想的平衡點,前瞻意義絲毫不遜于i3。
目前為止,iX的表現對得起i品牌旗艦身份。遺憾的是,后排空間令人略感失望——夠用,但不夠闊綽。iX是一輛車長近5m、軸距3m整的大塊頭,并且拿掉了體積龐大的(縱置)發動機,乘坐空間理應優于X5。可事實是,iX與X5沒有拉開差距。
空間方面,寶馬iX堅持著“夠用就好”的理念,德意志標軸性情顯露無遺。盡管如此,iX依然是一輛更懂消費者的寶馬,其許多功能細節得到了優化。車門開啟狀態下,車窗終于可以一鍵升起了。他們早該如此,不是嗎?
對于BMW來說,駕駛永遠是核心價值。與其將精力用于無謂的審美辯論,我更愿意將寶馬iX開上公路,用雙手和右腳觸摸機械魅力。在駕駛相關的方面,寶馬iX3(參數|詢價)給我留下了極佳的印象。隨著科技旗艦的降臨,BMW又將帶來怎樣的驚喜?先來說結論:iX幾乎是普通寶馬(非M車型)的天花板。
在歐洲市場,寶馬iX提供xDrive40和xDrive50兩種動力。兩個版本均搭載雙電機四驅系統,但電機輸出和電池容量存在差異。晚些時候,寶馬還將為iX增加M Performance車型——iX M60。而在國內,寶馬iX目前只有xDrive50一種動力。在CLTC工況下,iX xDrive50的續航里程為665km,達到了量產電動車的領先水平。
血液中涌動著汽油?哦,不,是電流。進入電氣化時代,BMW依然是動力系統領域的強者。掛入D擋,輕踩加速踏板,車輪開始緩緩滾動。電機高頻噪音細不可聞,輪胎與路面的撞擊也沒有制造波瀾,車廂環境可以用“風平浪靜”來形容。至少對我而言,iX的中低速靜謐性做到了無懈可擊。
寶馬iX xDrive50的整備質量為2558kg,車身壓得住沖擊。與此同時,懸掛部件大量采用鋁合金材質,車輪跳動輕盈。簧載質量沉,簧下質量輕——舒適性具備天生優勢。當然,空氣彈簧和自適應減振器也貢獻了一份力量。經過輪胎和懸掛的過濾,高頻振動難以感知,行駛品質令人贊嘆。
幸好,iX沒有完全放棄BMW駕駛基因。面對細小凸起,iX保留了必要的路感,讓人知道車輪壓過了什么。底盤有種把棱角磨圓的本事,濾振質感圓潤,后排乘客可以安享美夢。面對起伏路,懸掛的一壓一伸非常從容,充滿了呼吸感。更難得的是,車身起伏量非常克制,高速穩定性一流。幾乎在任何時候,iX都不存在“船感”。
轉向手感則要從兩個角度來評價。日常駕駛中,iX轉向輕盈,阻尼油潤,營造出愜意的駕駛氛圍。如果一根手指頭不能撥動方向盤,那么兩根一定可以。擋輕盈手力遇上線性響應,iX開起來輕盈靈動。在我看來,舉重若輕大概是最好的描述。當你嘗試加快攻彎節奏,就會發現方向盤對雙手的支撐力度不足,溝通感無從談起。我知道,大部分潛在用戶希望看到這樣的純電動豪華SUV。但作為一臺BMW,作為i品牌的旗艦,iX理應表現得更好。
剎車腳感令人滿意,這對于電氣化車型是很高的評價。踏板回饋堅實,制動力釋放線性,駕駛者很容易通過腳力控制減速力度。D擋下,寶馬iX提供弱、中、強和自適應共四種能量回收模式,其中自適應模式根據車速、車距和負載自動調整回收強度。此外,新車還提供B擋,持續提供較強的電機反拖。
吹毛求疵的話,寶馬iX當然不完美。讓我疑慮的是,那些遺憾究竟是不是白璧微瑕。于是,返程路上,我坐進了一臺X5 xDrive40i。iX贏了,贏得很徹底。我酸了,酸得很徹底。
編輯點評:
試完寶馬iX,心里竟然空落落的。作為BMW車主,作為血液中涌動著汽油的車迷,我曾對電氣化嗤之以鼻。現在想想,幾年前的我未免有些膚淺,格局小了。今天,我會問自己:選擇電動車,我們放棄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對于BMW而言,iX無疑是一部劃時代作品。理性層面,我認為iX產品力可圈可點,配得上Bimmer的敬意。感性層面,我不愿面對內燃機消失后的空靈,也不愿輕易改變審美取向。愛恨兩種情感摻在一起是什么味道?咂咂嘴,原來是酸的味道。
來源:愛卡汽車
作者:胡劭顏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carnews/shijia/162102
以上內容轉載自愛卡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