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充電樁圈內人該如何優雅地向鄉親們解釋什么是充電樁/站?估計用得最多的六個字便是:相當于加油站。
充電站相當于加油站,一方面便于聯想、易于傳播,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對充電站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望。試問哪一個充電站老板,不期盼著電動車全部替換燃油車,充電站全面取代加油站呢?既然要對標加油站,那么首先就要了解加油站,了解它的起源、發展以及值得借鑒的經驗。
本文將試著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中國民營加油站的發展經歷了什么?有哪些影響深遠的關鍵事件?
充電站與加油站有哪些同與不同?充電站未來的發展會不會和現在的加油站一樣?
充電站究竟是一門怎樣的生意?關于平臺、服務、選址會有怎樣的趨勢?
01加油站的興起及發展
中國民營加油站的發展,伴隨著我國的經濟政策轉變和經濟規模增長而發展。將其發展史提煉關鍵詞,大抵會有以下幾個:價格雙軌制、改革開放、兩桶油、38號文和油荒。
成品油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商品。在共和國剛成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成品油實行統購統銷,按計劃批發,作為零售環節的加油站很少。
轉變發生在1981年。為緩解成品油市場日益加劇的供需矛盾,促進原油生產,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公告,計劃內生產部分由政府統一定價(即平價油),超產部分原油可按當時的國際油價出售(即高價油),實行“價格雙軌制”。雙軌制體現了增產增收的原則,激發了石油生產企業的熱情,成品油開始流通,成品油市場開始形成。
到了1992年改革開放前后,計劃內的石油大大減少,計劃外采購成為了石油銷售企業進貨的主要手段。此時,成品油批發零售被看作價差大、利潤豐厚的行業,社會各類資本紛紛進入。沒有進入門檻、沒有競爭壓力、利潤豐厚,民營加油站經歷了第一個黃金期,很快從90年代初的全國幾千座增長到1998年的6萬多座。
也在1998年,民營加油站迎來了兩個強大的對手——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石油集團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開始并購、參股、聯營民營加油站,組建全國性的成品油銷售網絡。影響更大的,是1999年國務院八部門聯合制定的38號文。38號文規定,國內成品油集中交由石油集團、石化集團批發,其他企業不能私自批發經營,煉油廠不得自銷;加油站必須符合注冊資本高于500萬元、擁有不低于4000平方米的成品油油庫、必須掛靠兩桶油,并獲得商務部發出的經營許可證。換句話說,民營企業只能從競爭對手兩桶油手中買油銷售,并且經行政批準后方可經營加油站。兩桶油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
1998年7月27日,國家重組石油行業,成立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成立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圖片:全球石墨烯
更大的沖擊在于油荒。由于油源不穩定,民營加油站有時候有油可賣,有時候沒油賣,經營不可持續。到了2003-2005年,影響達到頂峰,許多民營加油站由于油荒無法經營,不得不出售甚至直接倒閉。到了2006年,中石油、中石化的合計加油站數量已經達4.6萬座,占市場份額的50%,民營加油站則從1999年的7萬多座降至4.3萬座,占比從八成降至四成。至此,兩桶油主導市場的巨頭格局形成。
2005年7月下旬,始于深圳的油荒迅速擴散至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大多數加油站無油可賣,少數有油可賣的加油站也限制了加油數量。一個月后,油荒蔓延至北方地區。一直到8月底,這場油荒才緩解。
盡管市場競爭激烈,經受住挑戰的民營加油站仍然保持活力。在2016年國家開放外資準入條件后,BP、殼牌、海灣石油等公司紛紛宣布了未來在中國的加油站投資計劃。相對于國營的兩桶油,民營加油站管理靈活、貼合市場、服務創新,隨著成品油市場的增長,民營加油站在今天依然大有可為。
02加油站與充電站的同和異
在諸多方面,加油站和充電站高度相似。認真對比加油站和充電站,兩者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也有不少差異點。
相同點:
差異點:
以上可以看出,加油站和充電站在關鍵的能源路徑、商業模式、行業巨頭、主要用戶上相似,在細節上的能源來源途徑、價格波動及儲備、政府管理力度、建設要求及周期、分布位置、使用方式、用戶到達方式、等待時長等方面存在差異。總體上我們可以說,充電站類似于加油站。
03充電站的發展趨勢
那么,充電站究竟會不會像加油站一樣,經歷政府嚴控、國企主導、民營受壓的歷程呢?
我個人認為,并不會。
首先,充電站和加油站的成長環境不一樣。石油產業成長于新中國剛成立工業基礎一窮二白的計劃經濟時代,石油的產供銷受政府管制,直到改革開放后才慢慢試驗性開放零售市場。而充電站誕生于中國入世后的十多年,即使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仍然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堅持市場化改革以激發市場活力,是讓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法寶。政府不會“逆行倒施”,通過過多行政手段強行干預市場。
其次,充電站不會發生和加油站類似的"油荒"。經營的可持續至關重要。當用戶在瀕臨沒油時用最后一點能源跑到幾公里外的加油站,卻發現沒油可加,用戶對這個加油站的印象和信心肯定大打折扣。而電和油不一樣,只要供電網絡建成,電就能持續、穩定地供應到充電站,絕不會出現沒電的情況。目前我國發電量大于用電量,甚至還產生消納問題。用電供應得以保證,類似于“油荒”的情況不會發生。
再次,巨頭國企在各自行業扮演的角色不一樣。中石油中石化成立于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國際油價大幅下滑、過量進口和走私石油沖擊國內石油石化產業生產經營的大背景中,誕生之初就肩負著重組石油工業、完善全國性銷售網絡、加強國內市場操控力和競爭力的歷史任務。因此,中石油中石化是上中下游、產供銷一體化的公司,通過并購、參股、聯營等手段擴大市場份額,是其完成任務的必要手段。充電站行業不一樣。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自2002年“廠網分離”后,主要任務為供輸電網絡建設和電力購銷調度,可以認為是一個基建公司、管道公司。其成立電動汽車服務公司,涉足充電站行業,更多是“貫徹國家決策部署、履行社會責任"的舉措,畢竟推動新能源汽車應用,充電樁需要先行。但前期投資大、收益低,民營企業望而卻步,這時候超級國企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理所應當。但也僅此而已。
因此,長遠的來看,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政府不需要、也沒有理由通過強干預管控民營充電站來支持國企發展。現階段,需要的是能抓老鼠的好貓。但無論國營還是民營充電站,行業走向有序、規范、規模化、標準化,是未來的趨勢。小型、高電價、違建、形狀奇怪、選址偏僻的充電站,隨著行業規模成長和市場成熟,將由于缺乏競爭力慢慢退出市場。
04 充電站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本質上說,充電是一項到店服務。用戶通過線上APP找到附近的充電站,開車到達現場,通過軟件自助啟動充電樁,充電樁提供服務(電能),用戶等待充電過程中休息、就餐、在便利店消費或洗車,充電結束離開。圍繞以上場景,形成了聚合平臺(找樁APP)、樁端平臺(樁duanAPP)、充電樁投資及運營、餐飲/便利店/洗車等增值服務,這些服供給構成了充電站上的基本生意。
到店服務的關鍵,還是選址。靠近用戶的充電站,自然能獲得不錯的收益。這也是很多充電站即使短期不盈利也先建設的邏輯。但正是這種“占地為王、跑馬圈地"的做法,間接推高了充電站土地成本、導致充電站投資過熱、造成充電供大于求的局面。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未來隨著充電站投資趨于理性,新能源汽車推廣深入,優質充電站的價值將更加凸顯。和加油站不同,充電站沒有享受過暴利時代,一開始就參與殘酷市場競爭要求充電站更需專注經營。也只有那些理性、扎實、精于管理的充電站企業,才能等到屬于自己的黎明時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走近新能源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1198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