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前歐洲汽車工業已經陷入困境,歐盟推廣電動車又雪上加霜
冠狀病毒肆虐全球之際,各國的汽車行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而在疫情前就已外強中干的歐洲車企們被病毒無情地捅破了最后一層窗戶紙,成為了疫情中受傷最重的那一批。據福布斯報道,在這場全球疫情中,中國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最早陷入疫情又最先從中脫身。趁歐洲車企們虛弱之際,中國的一些成功企業可能會從中“撿”走一部分“重癥傷員”。
歐洲的汽車制造商要么像寶馬、戴姆勒這樣歷史悠久、體系龐大、人員冗余,新冠疫情成了一面照妖鏡,拿走了它們最后一塊遮羞布后把累積多年的問題暴露出來;要么像阿斯頓·馬丁這樣的小眾豪車品牌,在疫情對經濟的強烈沖擊下難以為繼,深受其害。
歐洲車企目前已經在積極的復健中,但對于一些大型車企,雖在疫情中存活了下來,還是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疤。印度塔塔集團旗下的捷豹路虎正急于在中國尋找金主,希望能夠獲得資金支持;奔馳母公司戴姆勒集團因利潤縮水正處于防守狀態;法國雷諾也身處困境;而最瀕危的“物種”非豪華汽車制造商阿斯頓·馬丁和邁凱倫莫屬了。
歐洲車企們在疫情的拖累下蹣跚前行之際,歐盟不顧一些執迷于低價燃油車的消費者的抵觸,堅持推廣電動車。這又為此刻的困境新添了一層,無疑雪上加霜,而解決此類電動化進程問題正是中國一些車企的強項。
全球知名數據分析和咨詢公司GlobalData指出今年一整年,汽車行業都會籠罩在疫情的陰霾之下。最新的預測指出2020年,全球車市銷量將同比下降17.2%,比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還要大。
隨著時間進入下半年,車市正站在一個拐角處,漸漸露出復蘇跡象。而歐洲企業在政府補貼的幫助下也看到了一些起色。
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根據其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德國汽車銷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為22萬輛,是近30年來表現最差的一次。最新的預測顯示,歐洲2020年汽車銷量將下降約20%,相比一個月前預期的下降30%至32%有所改善。
疫情之前歐洲車企就存在問題
德國汽車管理中心(CAM)主任斯蒂芬·布拉澤爾(Stefan Bratzel)教授表示,在冠狀病毒襲擊市場之前,歐洲汽車工業就已經陷入困境,也就是說病毒攻擊了一個本來就很脆弱的結構體,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歐洲車企在此次災難中表現地如此不堪一擊。
斯蒂芬說,目前許多汽車制造商的情況很不樂觀,尤其是一些小廠商,由于停產導致它們已經沒錢了。疫情加速暴露了本來就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產能大于需求,這在歐洲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疫情來臨之前,歐洲的市場已經停止增長,所以一些企業將不得不減少產能,其中包括像雷諾和菲亞特這樣的大廠商,就連歐洲市場份額領先的大眾汽車存在諸如此類的問題。
全球知名的汽車市調公司JATO Dynamics的全球汽車分析師費利佩·穆尼奧斯(Felipe Munoz)也認為很多問題在疫情之前就存在。由于在中國市場的增長停滯,導致去年大廠商的利潤和銷量都不好。
所以從那時候,狀況不好的汽車廠家就已經搖搖欲墜了,許多廠家都被迫削減車型陣容,最弱的也許會被中國的企業收購。“我不確定是否會有企業在疫情中徹底陣亡,但會隨著中國企業的競相收購而發生大規模的變化。”費利佩說。
汽車行業面臨巨大的變化
卡迪夫商學院商業與可持續發展教授彼得·威爾斯(Peter Wells)說,往長遠看,整個行業都在用新技術和對汽車態度的改觀來重塑自己,這個過程中會暴露更多其他的問題,都是企業不得不應對的。
"整個行業面臨的變化將是巨大的,因為政府試圖在汽車使用方面采取一些舉措,比如,設立無車區,以及公司更多地采用數字化的辦公模式。這意味著通勤、商務出行的大幅減少,勢必對汽車業務造成沖擊,盡管人們一段時間內會比較排斥公共交通,但市場并不是短時間內說反彈就能反彈的。"威爾斯說。
"放眼歐洲汽車市場,我對英國汽車業的未來有著強烈的擔憂,法國政府走了非常民族主義的路線,我仍然不認同PSA和FCA合并的可行性,福特和大眾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戴姆勒和寶馬將繼續生存下去,不過阿斯頓·馬丁和邁凱倫的未來會是個問題。"威爾斯說。
福特和大眾在貨車、皮卡和電動車方面達成了合作協議。豪華跑車和即將成為SUV制造商的阿斯頓·馬丁近幾年狀況都不太好,擺脫了CEO 安迪·帕爾默(Andy Palmer),現在有了新老板。邁凱倫面臨流動性緊縮,最近又獲得了新的融資救助。
FCA和PSA的合并條款中向FCA股東支付55億歐元特別股息這一條,受到了意大利政府的反對。兩家公司正在考慮出售瑪莎拉蒂、阿爾法羅密歐,或者雙方50-50的合資企業Sevel,將這部分特別股息的本質從現金轉為資產。
假設德國汽車制造商是最健康的,并將生存下來。德國投資銀行巴登-符騰堡州銀行表示,德國將損失約10萬個工作崗位,因為一些不可阻擋的趨勢,如電動化和數字化,早晚會帶來人事動蕩。
德國目前約有83萬人就職于汽車行業。該行在一份報告中提到,冠狀病毒不會阻止汽車行業的大趨勢,反而會加速其發展。但這種結構性變化的反面是,未來幾年內,德國汽車行業將失去至少10萬個工作崗位。既然變化無法阻止,那么每個相關人員都應該面對這些挑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19890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