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能MAB電池包
“固態電池在整體高能量情況下,安全性還是有疑慮的。”輝能科技創始人、CEO楊思枏在接受《電動汽車觀察家》專訪時表示。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不斷擴大,電動汽車起火事件也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內已發生超過50起新能源車型的起火事件。
頻繁的起火事件,增加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疑慮,甚至會威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業內對以安全著稱的固態電池給予厚望。
就在此時,輝能科技——聲稱是全球首家成功實現固態鋰電池商業化量產企業,其創始人說出固態電池沒那么安全的話,這是要自砸飯碗嗎?
當然不是,能說出這話,輝能自然是有了解決方案。而且,說這番話,輝能有心和其他固態電池企業區分開來——對于固態電池的安全問題,不能單靠本征特性,還要有主動防護。
輝能科技創始人、CEO楊思枏
此外,對于固態電池,輝能同樣還自揭其他短處:導電率低、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充放電倍率低等等……
對于這些短板,有十幾年積累的輝能,既有深刻認識,也有解決方案。
正是這些積累,也使得輝能從穿戴設備電池供應商走到了動力電池供應商,并且領先了豐田等諸多強手,更早實現固態電池的產業化。
我們就來全方位了解下輝能科技及楊思枏。
1
穿戴設備電池起家
作為臺灣大學化工/材料所碩士,楊思枏在化工、材料領域頗有研究。
早在輝能成立之前,楊思枏就確立了將固態電池產業化的目標。
2006 年 10月,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推出了軟板固態電池,并于2014年推出了軟包固態電池。
當時的固態電池,成本高、內阻值高、能量密度低、充放電能力低,除了安全性比液態電池高一些以外,幾乎一無是處。
此時的固態電池,應用在什么領域合適呢?
對安全性要求最高的產品,用在人身上,例如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電池成為輝能最早打算切入的領域,例如安全帽、帶電背心、加熱腰帶、智能鞋墊等。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楊思枏對《電動汽車觀察家》說,因為用在人身上,要足夠安全,因此,固態聚合物體系不能選,安全性不夠;硫化物體系也不敢選,成本太高。
“豐田目前的硫化物固態電池還是在干燥室里的手套箱中做,我們那個時候連干燥室都蓋不起。”
這也就剩下一條路線,氧化物體系。
楊思枏告訴《電動汽車觀察家》,他們切入車用動力電池與索尼相關人士的一次會面有關。該人士在了解了輝能的產品和技術后,建議他們應該先切入動力電池領域,因為動力電池對安全性的要求比一般IT產業高很多,當規模做大,電池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時,IT市場也便收入囊中了。
這一建議對楊思枏十分有啟發,成為他進軍動力電池領域的一大動因。同時,楊思枏希望進一步改進固態電池性能,于是摻入一定比例的膠狀物質。此時的固態電池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固液混合電池,或是準固態電池。
剛進入動力電池領域時,輝能的發展并不順利。
楊思枏回憶說,“我們剛進入市場時,常常碰到車企告訴我們,電池安全性并不重要,別人的車會燒,我們的也會燒,就這樣就好了。”
不過情況在這兩年有了明顯變化,車企對安全越來越重視。
與此同時,楊思枏獲得的來自電動汽車的合作意向也越來越多。
目前已經公開與輝能有合作的企業有4家,一汽、天際、蔚來以及愛馳。輝能方面透露,還有兩家車企已有合作,目前還不便公開。
輝能與3家造車新勢力企業的合作,都是在2019年公布。
2019年4月,天際汽車與輝能科技進行了合作簽約,雙方將聯合進行固態電池商業化合作;8月22日,蔚來汽車與輝能在臺灣簽署合作協議,雙方以打造輝能MAB固態電池包的樣車為目標;同年9月,愛馳汽車與輝能簽署協議,聯合開發及優化輝能的MAB固態電池包與模塊技術。
此外,還有沒有公開報道的一汽集團。
2
錢從哪里來?
提起一汽集團,能與輝能直接聯系上的,是一汽產業基金參與的D輪融資。
2020年4月,輝能大致完成了D輪融資。
輝能方面介紹說,這是由于與一汽有合作,對產品認可后,再由他們內部轉介紹而達成的投資關系。
資料來源:企查查
提到融資,楊思枏對每個投資方的進入都印象深刻。
輝能在2012年獲得第一筆投資。楊思枏告訴《電動汽車觀察家》,當時對輝能有意向的投資方有兩個,一個是軟銀中國,另一個是英特爾資本。
楊思枏說,輝能當時的股東選擇的是軟銀中國。他很慶幸沒有選擇英特爾資本。“因為選擇英特爾資本的話,我們可能大概就被限制在IT產業,很可能沒有機會走到電動汽車這一領域了。”
在2016年前后,輝能再次出現資金需求,差一點賣身日本TDK。“因為我們的股東開了一個高的價格,所以就打消他們的意愿。”但事實上來講,在那一年他們拿到了大概將近5700多萬美金的資金,這個資本其中有部分也是來自于國內,就是為了要能夠開發動力電池。
一直到了2018年,輝能再做增資的時候,完全是以國內的市場為基準,開始轉向到動力電池這一領域了。
而最新的一筆融資還在洽談中。據楊思枏透露,這筆融資金額可能在1.5億-2億美元之間。
談到是否盈利,楊思枏坦承,他們目前仍然沒有盈利。
他們發展的資金主要靠融資獲取。
3
三核心技術,為安全保駕護航
能夠獲得那么多輪融資,應該不只是故事講得好那么簡單。
輝能到底有什么核心技術?
楊思枏將其歸結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鋰陶瓷電池技術(LCB)、多軸雙極電池包(MAB)和主動安全機制(ASM)。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1)LCB——非固態電解質在電芯體積占比僅為10%
固態電池之所以目前沒有大規模量產,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固固界面導電率低。因此目前的很多固態電池企業的解決方案中,多少都會存在一些液態電解質。
輝能行銷部經理Lisa表示,目前輝能電芯中含有膠狀物質在電芯中的體積占比小于10%,重量占比小于4%。
考慮到固態電池內阻仍然較大,輝能目前保留少部分膠狀物來解決這一問題。
但是不同廠家電解質中的液態部分含量有所不同。
例如,有的廠家只在正極和電解液中間的那層被動膜上涂有固態電解質,而且固態電解質的比例在整個電芯里面大概只有10%。
也就是說,雖然都用流體過渡,但輝能的電解質已經做到了超九成固態,而有的企業只有一成固態。
后續,輝能從90%的準固態到100%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較容易、也并不遙遠。
Lisa表示,輝能的鋰金屬固態電池的原型電池已經制造出來,其質量能量密度已經達到383Wh/kg,體積能量密度為1025Wh/L,循環可以做到500次。“我們的固態電池已經克服掉鋰枝晶和鋰苔的問題,負極完全采用鋰金屬。”
輝能方面認為,其產業化速度領先于世界其他固態電池企業。領先豐田至少4年,領先其他企業6-7年。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按照計劃,今年底,輝能科技就應該完成1GWh生產線的建設,但是由于疫情原因推遲到明年6月。
輝能認為,他們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也不成問題。“在制備、制線上和工藝上,從準固態到全固態,我們大概只有15%的微調,就可以做到。”
關于全固態鋰金屬電池量產計劃,Lisa表示,輝能是預定在2023年進行試產,2024年量產。
僅有一步之遙,為何還要等?
她們回應說,因為固態電池的正負極材料產業鏈并不成熟。
例如鋰電池的理想負極材料——鋰金屬就不成熟。
Lisa表示,目前世界上很少廠商提供厚度超薄的鋰金屬負極(15~30um),而且這些鋰金屬的材料不止供貨量小而且價格昂貴,甚至品質也不好。所以對固態電池來說,它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這個材料的供應鏈不成熟。正極材料也類似。
當然,到時生產出的輝能全固態電池也會先在IT產業試用,一段時間后,才會用在動力電池領域。
(2)MAB——CTP+雙極電芯技術
MAB(Multi-Axis BiPolar+)電池包包含兩項技術,CTP(無模組電池包)和雙極電芯技術。
電池包層面,輝能的思路也是簡化電池包系統,主要簡化電池管理系統、組件以及冷卻系統。
輝能給出的數據顯示,他們今年9月將完成的第二代液冷MAB,體積利用率是一般三元鋰電池的1.46倍,重量利用率是一般三元電池的1.21倍;2021年推出的電池包將采用氣冷系統,體積利用率可做到一般三元鋰電池的1.56倍,重量利用率是1.25倍。
電芯層面,輝能采用的是雙極電芯技術,即通過電芯內部直接串聯,這樣電芯的電壓可以一直增加,一顆電芯就可以做到5V以上。
之所以將5V作為一個節點,是因為目前基于液態鋰離子電池的液態電解質無法承受4.4V以上的電壓,一旦超過,電解液會崩解導致正負極短路。
內部串聯與目前常用的外部串聯相比,最大特點是內阻會降低;產熱少。Lisa解釋說,輝能的電芯是極層跟極層直接堆疊,所以在電流的移動距離幾乎等于0,電流0移動距離,電阻自然非常小。當電阻很小的時候不會有什么產熱,而且散熱也很快,導致電池溫差很小,產熱小、散熱快,冷卻系統可以降至最簡。
輝能最終版本采用氣冷的MAB是采用自然進氣和空調氣體來調溫。具體還是用數據說明,根據輝能的數據顯示,經“氣冷模式溫度仿真分析測試”的實驗,輝能固態MAB采用氣冷后,其操作溫度范圍是15℃-40℃。即使環溫超過40℃,MAB電芯最高溫還是低于60℃;對此相對的是一般鋰電池,環溫超過20℃,電芯溫度就會升到60℃以上。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輝能目前供應消費類產品的電池,可以做到2C的快充快放;動力電池產品引入硅負極后,目前可以做到5C(12分鐘)的快充快放。
Lisa表示,除了技術層面的優勢,輝能產品也具備成本優勢。
在電池包的成本方面,如果電芯的成本一樣的時候, MAB的電池包成本會是只有競爭對手的7成。
根據Lisa展示的測算結果,當產能在1GWh時,輝能的固態電芯成本液態電芯的1.6倍,可當輝能產能擴張到20GWh時,其電芯成本降到液態電池的1.1倍;而整個電池包的成本,反而低于液態電池,只有液態電池的98%。
Lisa特別說明,這是跟NCM811相比,如果是跟NCM622相比,其實他們只要做到7GWh,成本就會基本持平。
當然,電池產能也不能無限擴張,當產能擴張至30Gwh時,邊際效益降為接近0,也就是說,后續只能依靠技術來降低產品成本。
(3)ASM——鈍化化學反應,終止正負極產熱
如果說液態電池轉變為固態電池,屬于電池本身被動安全機制的話,輝能推出的ASM(Active safety mechanism)就是主動安全機制。
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主動安全。
據楊思枏介紹,ASM系統是他們最新的成果,7月份差不多才完成,目前已經申請6項專利,預計全球布局70-80篇專利,形成一套完整的專利體系。
他們的主動安全機制就是主動自我阻斷高溫產熱及釋放,鈍化正負極間的化學反應。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他們的主動安全機制,就是切斷第三階段電解質與負極發生反應。用楊思枏的話說,他們采用的方式是把正極和負極直接‘殺掉’。也就是在到達一定溫度,電芯內部會產生另外一個反應,直接把正負極破壞。“產生的熱能會被這個反應給吸收掉,全部都鈍化了。”
資料來源:輝能科技ppt
根據輝能方面給出的測試結果看,導入ASM后,電池的溫升沒有出現峰值,而且后期溫升趨于平緩。說明有效阻斷了電池的熱累積。
4
國內建產能,同時供貨海外
既然技術和客戶都已經具備,產能方面,輝能又有怎樣的規劃?
楊思枏向《電動汽車觀察家》透露,他們現在在產能已經不夠了,他們新的產線預計在2021年到2022年在國內落地,到時臺灣的工廠就不做量產,直接到國內去生產。
今年7月份,由輝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海東方蜂巢投資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資,在青山湖科技城選址建設。該項目總投資380億元,內容包括建設2GWh、5GWh固態鋰陶瓷電池芯產業化項目,并將考慮與車企合資建置產線等。
這么大的產能,能夠消化嗎?
Lisa表示,他們產能的建設完全是根據需求來的。目前他們接到的合作,每個車企的一個產品大概3000臺的示范運營,如果每輛車 60—80度電,其實就已經接近2GWh,所以在2022年的狀況來講,產能完全是被填滿的。
“隔年再增加5G-7GWh,主要是因為,除了供應國內需求,我們還要供應歐洲、日本、美國儲能市場的需求,例如,歐洲一個船廠就需要1.5Gwh的需求。” Lisa說。
也就是說,輝能在國內建設的產能要供應國內和國際,以及儲能和動力電池不同市場。
就在8月份,輝能對外宣布已完成新加坡全資公司的設立,"PROLOGIUM INNOVATION PTE. LTD."將成為輝能在中國以外全球業務推廣的主要根據地。同時,輝能計劃以“新加坡運營總部”與“中國業務運營總部”的雙軌模式經營,同步進行國內扎根運營與國際市場推展。
隨著新能源汽車規模的不斷擴大,車企對固態電池的期待也越發強烈。輝能的產品也從邊緣化逐漸走向舞臺中央,固態電池的風口已經形成。試驗數據固然能說明產品的一些問題,但量產才是企業和產品的最終考驗,我們期待著輝能的最終答卷。(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觀察家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2455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