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結構看,今年有兩個可喜的變化。一是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比例大幅提升至近70%,而兩年前這一比例僅為20%。二是非限購城市購買比重達到了60%。”
在12月11日工信部組織的“工信沙龍”上,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馬春生談到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時如此表示。
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表現向好,從純電動車的上險量上也可以得到佐證。
11月,國內私人純電動乘用車上險量達到10.71萬輛,而去年同期該數據僅為2.59萬輛,同比增長314%,環比增長也達到35%。其實,自4月,私人純電動乘用車上險量就開始高于去年同期,而且增幅持續擴大。
在2020年非常之年,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為何突飛猛進?其中,政策因素幾何,市場因素又幾何?
12月18日,電動汽車觀察家在北京舉辦第二屆新能源汽車商業化大會,其中有一場“私人消費場景”沙龍,探討的話題正是新能源汽車的私人消費。
比亞迪銷售公司總經理助理葉庭文認為,私人消費成為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大亮點,有以下幾點原因:
今年下半年政策環境比較友好,給了廠商、消費者很大的信心;選購新能源車的消費意識每年都在提升,今年更加突出;今年新能源汽車產品有很大提升,而且,出現了更多4S店以外的消費場景讓人和車的距離越來越近;新生代消費者對新能源的認知非常好。
愛馳汽車公關總監賈翔認為,除了政策的利好,智能技術的應用讓用戶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選擇更廣,而充電與換電系統不斷完善,這樣的社會化資源的支持也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私人消費。
的確,充換電等基礎設施曾經是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瓶頸,但現在,充電樁企業不僅在想辦法降低用戶的充電成本,而且在探索將電動汽車變為終端儲能單元,幫助用戶賺錢。
特來電就在做這樣的探索,通過充電網進行大數據分析,推薦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利用夜晚的低谷電,把充電成本進一步降低。
特來電品牌總經理趙健表示,“通過電網的削峰填谷和車輛的充放電,未來開電動車可能不用再花能源的錢,可能還賺錢。我們現在在幾個試驗基地,已經實現晚上3毛錢充滿1度電白天1.3元賣出去,很可能車主每天就能賺幾十元錢。”
在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常務會長、新能源汽車專委會會長李金勇看來,新能源積分交易價格走高也對新能源私人消費產生了促進作用。
他透露,“新能源積分去年最高也就是一個積分800多元,低的話兩三百元,今年已經達到三千元。特別是有些主機廠還在惜售,今年不賣,說明年再賣,要賣到四千、五千元一個積分。”
未來要更多依賴非限購城市
今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呈現為啞鈴式消費結構:高端電動車和小型電動車成為市場的有生力量,中間的A級車市場相對較弱。
不過,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看來,是今年高端和小型車輛表現得尤為突出,才顯現出中間地段較弱,“實際中間地段的A級車,今年的發展態勢也是很好的,比往年好很多,走勢也很好。”
這也說明,新能源乘用車上中下各層級市場均呈現上升走勢。
1-11月,單一車型銷量冠軍特斯拉Model 3累計私人上險數為10.16萬輛;亞軍五菱宏光MINIEV累計私人上險數為7.59萬輛。這兩款定價、定位、消費人群截然不同的車型正是當前新能源乘用車上層和底層市場的典型代表。
根據乘聯會數據,11月,五菱宏光MINIEV最大的銷售市場是上海,第2至第10大市場依次為駐馬店、海口、菏澤、鄭州、青島、洛陽、商丘、臨沂、濟寧。如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營銷高級經理姚奎所說,“我們1-5線城市都有涉及,基本上是均衡發展。”
特斯拉Model 3的市場分布有所不同,主要在一二線城市,11月其前10主銷城市依次為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廣州、成都、鄭州、蘇州、重慶、南京。
除了五菱宏光MINIEV和特斯拉Model 3,11月,理想ONE、蔚來ES6各自最大的銷售市場,以及比亞迪漢和小鵬P7的第二大銷售市場,均是上海。
這也并不奇怪,除了上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較為成熟以外,這里面還有10月24日發布的上海外地牌限行新規的功勞。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當前的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雖然看上去蓬勃發展,但用戶的購車行為相當大程度上還是受政策驅動。
今年9月中旬,在南京舉辦的全球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上,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曾經分享了這樣一張圖片。
2019年新能源汽車100萬輛的終端銷量,分析下來,其中有約3/4受政策因素影響。
新能源乘用車中,私人消費占比為54%。在46.4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私人消費市場,限購城市和非限購城市的比例約為5:4。
在20.8萬輛銷量規模的限購城市中,非政策因素購車為4.4萬輛,占比約為21%。而在非限購城市中,非政策因素購車的比例約為81%,遠超限購城市的比例。這說明非限購城市市場潛力巨大。
聯系到文章開頭馬春生公布的數據,很容易看出,2020年,新能源私人消費占比相比2019年提高了近16個百分點,非限購城市購買比重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
徐長明預測,在政策的推動下,限購城市的新能源乘用車私人市場,2025年有可能達到35萬輛左右。這個數據顯然是有天花板的,更多的增量應該來源于非限購城市的新能源乘用車私人消費。
這種觀點與李金勇不謀而合。李表示,北京市場就是很畸形的一個市場,“如果我們要更大的放量,從今年110萬輛(預測)到明年的170萬輛、180萬輛的增長,我們更多要依賴非限購城市”。
在汽車商業評論看來,限購城市催生的更多是偽需求,不能真實反映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納度。而只有在市場更為廣闊的的非限購城市有好的表現,新能源汽車才算是真正迎來了私人消費市場的騰飛。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3453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