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Wall Street Journal,eu.sctimes,Media Post作者:Austen Hufford,Bob Tita,Michael Stumo,Tanya Gazdik
“從汽車到物資儲備,我們要購買美國貨。” 已經當選美國總統的喬·拜登(Joe Biden)曾在11月提出,聯邦政府所有的采購商品僅限于美國制造,目的是促進美國國內制造業的發展,實現三級跳。
聯邦政府帶頭鼓勵購買在美國本土制造的產品,這些產品必須是純美國血統,每一個零部件都是在美國生產的。在特朗普任職期間,2019年從海外回歸美國的工作崗位數量低于2016年在奧巴馬政府領導下回流的崗位數量。
拜登此舉旨在進一步提高從海外回到美國國內工作的工人數量。為美國保留并創造制造業的就業機會。
企業對此的反應卻是喜憂參半。
一些公司表示,該要求如果過于嚴格可能會使他們的成本增加,并使非美國制造的產品供應鏈復雜化。另一些公司則會因銷售額增加而受益,比如美國的鋁制造商。
總部位于伊利諾伊州的無線通信設備制造商Morey Corp.,五年來一直在將生產和工程業務從亞洲遷往美國。首席戰略官賴恩(Ryne DeBoer)說,Morey公司發現卡車和建筑設備制造商更愿意多支付一些費用采購美國制造的零部件商品。以追求Morey公司更好的質量和更多的服務支持。他說,他希望拜登政府也能證明這一點。
“我們相信我們完全有能力獲得更多的政府訂單。”他說。
但其他制造商依靠全球供應鏈和其他國家的需求,可能會受到“購買美國貨”要求的傷害。其中許多公司表示,特朗普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收的高關稅已經損害了他們的業務。
受“購買美國貨”沖擊最大的是美國的防疫物資企業。
位于加州的QYK Brands LLC在2020年開始使用來自中國的進口面料生產外科口罩,“我們必須依賴來自其他國家的原材料。”QYK Brands LLC的首席執行官拉克什(Rakesh Tammabattula)說。
他說,這些面料如今受到了美國關稅的影響,中國制造的口罩價格已經低于他在美國制造口罩所需的面料價格。
一些經濟學家和貿易專家表示,這種政府采購可能會為一部分公司提供幫助,但對工業部門總體上沒有幫助。一些高管和經濟學家表示,這些政策存在風險,包括價格上漲和其他國家對美國出口的報復。
“它提高了被采購商品的制造成本。”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高級研究員瑪麗·洛夫利(Mary Lovely)說。
拜登的“購買美國貨”建議與包括特朗普總統在內的前幾任總統的建議相呼應,他們通過發布行政命令,刺激聯邦政府購買更多美國商品,并試圖利用關稅使外國生產商處于不利地位。
拜登在競選期間和選舉后的一次演講中表示,他將進一步強化“購買美國貨”的規則。他建議聯邦政府將4000億美元的支出用于使用美國產品的基礎設施項目,如國產鋼鐵和為抗擊疫情的醫療工作者提供的防護裝備。他還建議國會再投入3000億美元用于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
拜登的過渡團隊拒絕對他的計劃發表評論,除了他在網站上的公開聲明和建議。
拜登計劃的支持者表示,愿意為國內商品支付更多的費用,將有助于恢復因生產轉移到海外而消失的供應鏈。比如,通用北美工廠所需的80%的線束是在墨西哥生產的。
拜登承諾利用聯邦政府的所有職能使美國成為電動汽車制造方面的國際領先者,包括花費4000億美元聯邦基金向清潔能源系統過渡,花費3000億美元用于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新興技術,并推動在全國建立50萬個充電站。
拜登計劃將老牌“汽車城”底特律的所在地密歇根州打造為新一代汽車中心。FCA、福特在2020年12月表示,將繼續大力投資底特律。
菲亞特克萊斯勒捐贈68.5萬美元用于當地的社區建設,改善底特律東區居民和社區的生活質量。福特則公布了密歇根中央汽車公司的選址計劃。這家汽車制造商設想在底特律最古老的社區科克鎮(Corktown)建立一個包容性的移動創新區,并為該地區的一些首批建筑進行設計。
美國的媒體強烈呼吁國會必須在國家基礎設施投資中加入“購買美國貨”的規則,認為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的主要消費者,現在是時候將更多的消費帶回國內,并在關鍵時刻創造急需的就業機會。
盡管美國在政治上兩極分化,但幾乎所有人達成共識的一點就是,在疫情之后,數百萬人失業,國家迫切需要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眾議院在2020年7月通過了《前進法案》。該法案不僅將解決美國破舊的交通基礎設施,還將投資于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先進產業。
美國繁榮聯盟最近分析了《前進法案》,發現其五年1.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到2025年可以創造250萬個美國就業機會。但如果國會在法案中加入嚴格的聯邦“購買美國貨”條款,整體方案就能對經濟產生33%的推動,到2025年共創造330萬個工作崗位。
重建美國制造業將開啟關鍵行業的重新外包進程,包括寬帶設備、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這些行業近年來已經主要流到中國、日本、德國和韓國。
許多美國制造商平穩地度過了這場疫情,但持續了一年的經濟失調繼續給該行業帶來挑戰。美聯儲數據顯示,制造業產出在疫情開始時急劇下降,新冠病例增加和工人短缺嚴重阻礙了一些公司的生產。然而對家電和汽車等產品的需求依舊強勁,制造工廠艱難開工。
一些制造商表示,疫情期間的供應鏈問題以及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可能有助于拜登為“購買美國貨”的倡議爭取更高的支持率。
外媒指出,如果美國強化“購買美國貨”,歐洲和日本也可能出現類似的動向,確保政府采購的商品來自本國。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3539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