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過了個年,蘋果造車的事兒就又反轉了。
春節前,蘋果與現代起亞的合作一度看起來板上釘釘,不過隨后被外媒踢爆雙方已停止談判。當時,取代現代起亞的新緋聞對象是日產。據媒體報道,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甚至在一次會議上公開談論了與蘋果合作的可能性。
正當外界期待雙方的實質進展時,《金融時報》最近爆料,因理念不合,蘋果與日產的接洽還沒有推進到最高管理層,便已告吹。與此同時,新的緋聞對象則是組團露臉,包括寶馬、麥格納、通用、大眾,還有剛完成合并的FCA和標致雪鐵龍。
看架勢,傳說中的Apple Car還沒見影子,蘋果就得把全球車企先撩個遍。
“撩”遍天下
老實說,諸多緋聞中,還屬與現代起亞那段傳的最有模有樣。
1月份,現代起亞還發布聲明,表示正與蘋果討論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合作事宜。吊詭的是,官方隨后又修改了聲明,沒有提及蘋果。但韓國媒體隨后報道稱,現代起亞即將與蘋果簽訂合作協議,蘋果依協議將向起亞投資約36億美元,并利用后者在美國的工廠生產汽車,產品2024年上市。
至于為何在一夜之間吹掉,媒體稱由于蘋果對現代起亞過早披露初期談判的消息“深感不安”,只能選擇暫時停止談判。但其后與日產的緋聞,以及相繼浮現的其他合作方,多少讓蘋果的“受害者”形象打了折扣。《金融時報》等媒體甚至捅出,蘋果在與現代起亞曖昧時,早已腳踩多只船,與包括日產在內的其他潛在合作方同步接觸。
春節前,頗有被“綠”之嫌的現代起亞在監管公告中表示,“已收到其他多個公司聯合開發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的請求,不過尚未確定初步步驟”。“凡爾賽”的言語背后,似乎有意挽回一些顏面。但苦情戲大可不必。緋聞期間,現代、起亞連帶著關聯公司股價大漲,不少高管據傳也趁機賣出部分股份套現,精神損失費起碼有了著落。
另一頭的蘋果,在“撩”了現代起亞和日產之后,下一個確切對象,暫未浮出水面。
一直密切合作的寶馬呼聲很高,且以寶馬的品牌定位及在電動、智能上的造詣,與蘋果似乎也是天作之合。但實際上,早在2014年,庫克就曾造訪寶馬總部,并交流過基于i3打造iCar的可能性,不過雙方并未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與寶馬無果后,蘋果轉身又找了戴姆勒,但同樣未能達成共識。
至于最近傳出的通用,大眾和Stellantis,要么有自家宏偉的智能電動目標需要實現,要么自家的情況還沒打理清楚,無論怎么看,短期內也不會對蘋果畫的大餅感興趣。
還有一個聽起來很般配的對象是特斯拉。但回想當年庫克對馬斯克的求助“愛搭不理”的往事,后者怕是沒什么興致在此時伸出援手,更別提培植的還是直接競爭對手了。
你聰明,我也不傻
這么看來,蘋果似乎像極了一個只“撩騷”、不行動的渣男。
其中不排除有難言之隱,比如導致與現代起亞鬧掰的保密問題,聽起來有些夸張,卻也不是全無可信度。
畢竟,蘋果的Project Titan自從2014年啟動以來,雖然路線變了又變,人員進進出出,但除了不時有專利申請曝光外,對外呈現的,多是一副神秘莫測的面貌。
個中緣由,不難理解。蘋果素來善于通過產品發布販賣驚喜,保密工作自然成了重中之重。而且,造車事關重大,在完全有譜前低調做人,留有一線,日后進退都有余地。
但要說因為保密原因,直接拒掉一個既有實力又有意愿的合作對象,恐怕也難取信于人。更可能的原因是,雙方在理念上差異過大,確實無法彌合。
說起來,當下車企與科技公司結盟,本不足為奇。搭上蘋果這樣的巨頭,對多數車企而言,更是無法拒絕的機會。蘋果能“撩”遍天下,早已說明其吸引力非同凡響。
關鍵在于,車企中意的,不光是蘋果的強大背書,更是其智能技術對自家產品和服務的加持。對象現代起亞、日產這樣亟待提升智能化水平的傳統車企而言,尤其如此。
但在蘋果看來,車企們顯然會錯意了。
打造封閉生態和閉環系統向來是其安身立命的本錢,移動互聯網時代如此,智能汽車時代大體也是如此。這種模式下,蘋果仍將牢牢掌握產品的設計、架構、系統,甚至核心供應鏈。去年12月,媒體曾曝出蘋果正擴充汽車團隊人數,并聯絡部分零部件供應商備貨,并非空穴來風。
此時,蘋果需要的,更多只是一個“組裝者”的角色。一如智能手機中的富士康。說“合作開發”,最多算是客套。至于開放技術和數據,基本想也別想。
對車企們而言,為蘋果代工,并非完全不能接受,短期內甚至不乏收益,但長期看卻是遺患無窮。以現代為例,自家既有高端品牌捷恩斯(參數丨圖片),又剛剛建立了純電品牌艾尼氪,日后若以專業“代工者”的面貌示人,必然很是尷尬。
更要緊的是,智能電動的浪潮之下,車企們的神經本已高度緊張,憂心被外部玩家占去價值鏈的中高端,自己只剩些清湯寡水的粗笨活計。公然以代工之名與蘋果合作,無異于主動繳槍,日后被標為“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甚至釘在汽車產業的恥辱柱上,也說不定。
所以,面對蘋果的“撩騷”,很多車企的心聲恐怕是:你聰明,但我也不傻。
“天選之子”,就在東方?
這種情況下,蘋果如果不改變姿態,怕是“撩”得再多,也難有結果。
不過,車企們不買賬,并不意味著代工的想法沒有出路。
“老伙計”富士康,應當十分樂意為蘋果鋪路架橋。實際上,為了進入汽車領域,富士康早已布局不斷。問題在于,無論是與裕隆合作,還是投資拜騰這樣的新創車企,挑選的合作對象都不算理想,從這些合作中恐怕也沒有獲得多少造車能力上的提升。
與吉利的合作,算是一大利好。上月中旬,雙方成立合資公司時,定位即是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制顧問服務”。富士康在ICT領域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吉利的造車經驗、以及全新SEA浩瀚架構的加持,想象空間不小。但從建立合作到形成合力,必定需要一段時間,不知道蘋果是否愿意等待。
要說“即插即用”的代工選項,麥格納當仁不讓。多年為奔馳、寶馬、捷豹路虎等豪華品牌代工的經驗,加上自身強大的零部件供應能力,麥格納稱得上代工的安心之選。而在純電產品上,其已先后制造過捷豹I-PACE和北汽極狐αT,經驗同樣不成問題。
目前,在智能電動領域,麥格納正與北汽深度綁定,雙方在鎮江的新能源制造基地也已一切就緒。值得注意的是,本月及上月,北汽先后兩次與麥格納旗下子公司簽訂協議,向后者許可使用BE21純電平臺的底盤技術及電子電氣架構,似乎有意為麥格納代工其他品牌鋪路。
當然,不能忘了還有比亞迪。比亞迪電子早已為蘋果代工多年,涉及Macbook、Apple Watch以及最新款的iPad,蘋果管理層也曾多次表達對比亞迪工藝的贊美。雙方將合作延伸到比亞迪同樣擅長的電動車上,并不會顯得突兀。
而且,與國際巨頭們相比,比亞迪沒什么偶像包袱。此前,其已為滴滴打造了專供營運的車型D1,算是牛刀小試。另外,比亞迪在電池技術上的造詣,尤其近來在刀片電池上的突破,在注重安全的蘋果那里,自然也會是一大加分項。
據外媒報道,志在搶灘入局的蘋果,將在今年上半年宣布電動汽車的合作方。
按目前形勢,如果蘋果堅持以“蘋果”的方式造車,那么傳說中的“天選之子”,很有可能降生在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