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3 月 4 日,輕舟智航對外公布完成數千萬美元 A1 輪融資。這是這家成立僅兩年的公司對外公布的第 3 筆融資。
2020 年 4 月,輕舟智航對外公布完成數千萬美元種子輪融資,IDG 資本、元璟資本、Tide Capital 三家機構聯合注資。
2020 年 10 月,聯想創投又對輕舟進行了 Pre-A 輪投資。
到這輪融資,據彭博社報道,超級巨頭字節跳動已經參與在內。不過輕舟智航官方未對此消息做出回應。
在過去一年里,全球頂級的互聯網巨頭都在加注自動駕駛。
亞馬遜在去年中正式收購了硅谷自動駕駛公司 ZOOX,微軟則在今年 1 月投資了通用旗下的 Cruise。
在這個超級巨頭們紛紛相中的賽道中,擁有一眾 Waymo 背景創始人的輕舟智航如何在中國打開市場?
上周,我們就和輕舟智航的侯聰聊了聊。
侯聰是輕舟智航的聯合創始人,在 Waymo 時期他負責 Waymo 感知系統的整體開發與優化。
1
中國無人駕駛的落地方向
「如果一開始就做成 Robotaxi 的模式,在中國落地很難。這個困難程度之前我們深有體會,做起來可能需要 10 年左右時間。」
實際上,假如從 Google 在 2007 年把 Sebastian Thrun 招到公司開始計算,Google 無人車項目(Waymo 前身)已經進入到第 14 年了。
侯聰解釋道,Robotaxi 落地周期長,是輕舟智航一開始選擇從無人小巴切入的原因之一。
輕舟定位于打造針對城市復雜道路交通場景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
當下,這套方案命名為 Driven-by-QCraft,這套方案的第一款產品是龍舟 ONE——一款 6 米長的無人小巴。
無人小巴的運行時速在 20 - 50 公里/小時。相比 Robotaxi,它的速度更低,運營路線和站點也相對固定。小巴在技術實現上更容易落地。
并且中國對公共交通的支持力度遠大于北美。按照中國對新能源車的戰略規劃,新能源技術首先在營運車上落地,之后推廣到私家車上——無人駕駛也將是如此。
這意味著無人小巴可能是中國無人駕駛落地的前哨。
2
無人小巴大規模落地
今年向百臺量級邁進
侯聰透露,當前輕舟智航擁有百人規模的團隊。
公開消息顯示,輕舟已經在蘇州、深圳和武漢三城落地運營。
目前龍舟 ONE 已經達到幾十臺的部署規模,并在快速增長中。
輕舟還正在啟動其他核心城市無人小巴的落地。
「我們雖然比其他公司要晚出來 1 - 2 年。但在過去兩年內,輕舟在研發上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
我們圍繞無人駕駛的底層基礎架構和上層感知、規劃等應用已經搭建完善,架子已經非常完備。」
侯聰告訴我們,輕舟今年在研發上主要的投入方向是「上量」——邁向更大規模的部署,但基于的是真實需求。
目前龍舟 ONE 也在與多家主機廠進行車型合作,侯聰預計「今年的車隊規模至少將達到 3 位數,明年將向更大規模擴充。」
6 米長的小巴相比于傳統的公交巴士,更小更靈活,在針對微循環交通的部署上具有很高的靈活性。
同時,輕舟也將向更小和更大的無人巴士品類擴張。
3
城市復雜交通無人駕駛是核心
小巴之外將再開 2 條產品線
「下一步是上量,把路測里程和運營范圍進一步擴大,打造數據驅動的自動化工廠。」
雖然輕舟的第一個落地產品龍舟 ONE 是一款無人小巴,但輕舟也多次對外強調,其核心技術棧與 Robotaxi 的技術棧是完全一致的,其落地到無人小巴上是「高配低打」。
Drive-by-QCraft 下一步奔赴的核心目標是能夠應對多種城市復雜道路的交通場景。
基于這個核心,輕舟也將推出無人小巴之外的其他兩條產品線。
不過,輕舟官方并未透露這兩條產品線具體是什么。
我們猜測,新的產品線可能與城市公開道路場景的出行有關。
2019 年入局無人駕駛的輕舟,看似比其他公司要晚上幾年。
但如果按照今年百臺級別的部署規模,輕舟在國內正在進入無人駕駛領域的第一陣營。
其自建的大規模仿真平臺和可自主學習決策規劃框架等支持「自我進化」的基礎設施,可能是這匹晚到的黑馬后發先至的原因之一。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4178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