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造車,我們只想做最好的汽車科技媒體。
《賽博汽車》編輯部
大家好!我是肖瑩(Andy),今天帶著一個新內容IP《賽博汽車》和大家見面。
如果說,做記 者是我多年的預謀,那么和汽車產業結緣則有一定緣分。
不敢自詡千里馬,但邱鍇俊老師確是我職業生涯里的伯樂,這要分兩部分來說。
第一部分,他是我進入汽車行業的引路人。
2015年底,朋友推薦我去《第一電動網》面試,當時沒有任何新聞報道實戰經驗的我,戰戰兢兢地在他的小玻璃房子里聊了一個多小時,也不知道哪一點說服了他,我收到了一張offer。
在《第一電動網》期間,我主要負責產業政策報道,因為涉及到“補貼”等一些敏感話題,當時在小圈子內,也有過一些關注度,甚至還“光榮”的上過財政部黑名單。一位媒體朋友曾跟我說,“你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寫新能源汽車的記 者”。
后來有機會去《財新周刊》、去《汽車之家》,都得益于第一份工作。后面的兩份工作,一份讓我見識了中國最具新聞專業主義素養的媒體精神,另一份則讓我真正了解到汽車產業之龐大之復雜。
在《汽車之家》的另一個收獲,是崗位職責的轉變,由編輯到責任編輯(副主編),讓我有機會以管理者的視角,更好的塑造自己,但同時也讓我漸漸感到職業瓶頸。
復盤自己工作的6年,我明白,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對內容創作的熱情,才是我工作的原動力。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像西方媒體的記 者一樣,50、60歲還能在站在新聞一線,一頭白發、兩眼放光,幽默而智慧的對話訪談者。
破繭是必然,但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疫情讓很多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一些人更加彷徨,一些人更加堅定。
2020年也是汽車產業整體覺悟的一年。特斯拉以及造車新勢力三駕馬車在資本市場的感召力,讓太多的人瞠目結舌。同時,也讓汽車行業看清楚了一個方向,智能汽車時代已經到來!
作為媒體從業者,敏感的呼吸,讓我們的感受更加清晰、疼痛。下半年,我開始思考自己獨立做內容的可能性。
媒體人多少都有點“獨狼”精神,我最開始的想法,是想從自由撰稿人做起,再慢慢發展隊伍。而幸運的是,一開始就有朋友愿意相信我。
漣漪早于我離開《汽車之家》,在等待離職審批的期間,有一次我們一起下班,忘記了在聊什么,她突然說,“肖老師,你創業帶我一個。”我有點欣喜,直接脫口而出一個字“好”。
從《第一電動網》到《汽車之家》,我們一直都是親密戰友。
思思是另一個美麗際遇。一個顏值能打的姑娘,一笑起來,兩個深深的梨窩。和她結緣是一個偶然的工作機會,但她卻成為我離開校園后,最信任的親密朋友。
2016年,她從英國利茲大學留學歸來,進入一家央企工作,先后擔任產品經理、研發總監等職位,市場調研、產品開發、新媒體運營、辦會做展,她都經手過。幾年過來,她漸漸感到疲憊。
說起我們的創業項目,她也表現出極高熱情,甚至為了滿足我們做視頻內容的需求,還專門跑去學了半年視頻后期制作,立志要撐起出鏡主持和視頻化內容產出的工作。
基礎的班底,讓我對項目成功有60%的信心。邱老師和《電動汽車觀察家》團隊的背書,讓我把做成這件事的信心提高到80%。
這就要說到,故事的第二部分了。
2020年底,在一次企業活動上,遇見邱老師。趁著晚餐當口,我們邊吃飯邊聊天。他聊到,想做一個智能汽車IP,以及發力視頻內容的想法。我也把我們的創業項目雛形講給他聽。
從方向來看,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簡直可以揭竿而起。但慢熱、深沉的他,遇見同樣慢熱、深沉的我,又經歷了好多、好多次的磨合,我們的故事才有了完美結果。
我們的共識是:《電動汽車觀察家》作為戰略投資人,在資金、資源、內容指導以及運營經驗等層面,給《賽博汽車》全面賦能。《賽博汽車》團隊專注于智能汽車方向內容生產。
在我心里,邱老師一直是謙謙君子,從為人到做事,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為了邱老師這份信任,也為了團隊的初心,我們將秉持踏實專注、專業中肯的精神,在新的方向上勤勉努力。
《賽博汽車》將專注于智能汽車和自動駕駛賽道,關注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及商業文明發展,為行業貢獻優質的圖文、視頻及產業報告等內容。
汽車產業風云際會,疾風知勁草,未來十年,讓我們一起做中國汽車產業變革的見證者。希望大家多關注我們,多為我們提寶貴意見。
賽博汽車創始人:
肖瑩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 碩士
2015-2017年 《第一電動網》 記 者
2017-2018年 《財新周刊》 記 者
2018-2021年 《汽車之家》 行業頻道副主編
Δ 肖瑩
聯合創始人:
章漣漪 劉思杭
Δ 章漣漪
Δ 劉思杭
邱鍇俊寄語《賽博汽車》:
《電動汽車觀察家》聯合肖瑩(Andy)、章漣漪、劉思杭(思思),發起了一個新的媒體:《賽博汽車》。
《賽博汽車》發起的過程、使命和定位,肖瑩的文章做了充分說明。
我借此機會聊聊媒體的傳承、組織和未來。
1
尊重傳統,堅定創新
自博客時代開始,傳播門檻一下子降低,作為信息中介的媒體,作用不斷被消解。
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自媒體大行其道,個人自媒體層出不窮。其中,有極少數不僅流量大,而且口碑好。但絕大多數,流于自嗨,沒有什么價值。
人同此心,我們捫心自問,我們需要怎樣的信息?
答案可以脫口而出:準確的、有價值的、好讀的。
要采集、呈現這樣的信息,必須遵從媒體工作的專業傳統。很多人戲言:新聞無學。但是,僅就如何做到“準確”,就有很多理念和操作上的要求,應該被尊重、傳承下去。
當然,媒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傳播學思想家馬歇爾·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媒介的重要性,甚至強過內容本身。傳統新聞媒體的消亡,往往是因為他們跟不上新傳播媒介的進化。
因此,我們需要堅定創新。《賽博汽車》將探索的網絡視頻產品,就是其中之一。
麥克盧漢雖然強調媒介更重要,但是我個人相信,無論什么媒介,好內容永遠稀缺。我們要在內容生產原則上尊重傳統專業要求,在形式上堅定創新,給用戶帶來最好的內容獲取體驗。
2
從同仁到合伙人
要說尊重傳統,我希望我們越過歷史的高原,汲取五四前中國第一批報人的精神遺產。
那個時候媒體精英聚在一起,號稱同人(即同仁)。他們秉持共同的理念,比如《大公報》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但那個時候的組織形式,就是雇傭制。明星記 者編輯收入不菲,但是無從分享媒體的總體收益。
適應當下的媒體組織形式,我覺得至少對于骨干而言,應該是同仁+合伙人:既有相同的價值觀,同時利益綁定,同舟共濟。
《賽博汽車》天生合伙,我覺得很好。《電動汽車觀察家》如果還能持續發展,我會繼續遴選合伙人,或者繼續成立合伙制的子媒體。
3
對《賽博汽車》的托付
《電動汽車觀察家》成立已經三年半,也有遺憾。
撿兩個大的遺憾說。一是,媒體工作者的利益倫理要求有所妥協,在特別商業化的汽車媒體生態里,應該如何自律自處,我們做得不好。
遺憾二是,汽車媒體的商業模式沒有突破,《電動汽車觀察家》和其他汽車媒體類似,并沒有探索出既能保持內容獨立性,又商業上可持續的路徑。
我希望《賽博汽車》能較《電動汽車觀察家》更進一步。不過,既然是合伙,我一個人說了不算。而且從股比看,肖瑩、漣漪和思思,他們是大老板。《賽博汽車》,會是不一樣的煙火,絕不會成為《電動汽車觀察家》的附庸。
不知為何,我對《賽博汽車》信心滿滿,勝過我發起《電動汽車觀察家》當初。智能大潮,浩浩蕩蕩。乘風破浪,何其壯哉。
祝福肖瑩、漣漪和思思,祝福《賽博汽車》。
《電動汽車觀察家》創始人、總編輯
邱鍇俊
-END-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觀察家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4356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