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有沒有資格教小米們造車呢?
王傳福肯定沒想到,他上周在亞布力論壇上,無心的一句評論,經過媒體一頓加工,變成了自己教雷軍做事。什么“點評小米造車”、“喊話雷軍”、“勸雷軍別折騰”之類的標題,一個比一個煽動,不挑點事不死心。
不知情的,還以為船夫哥這是要效仿李書福,給新來造車的上上課。早前,蔚小理們剛起步的時候,舒服哥不止一次下場調教,還留下了“互聯網公司造車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這樣的金句。
不過,但凡有點耐心,了解了詳情的,都知道船夫哥這次著實冤枉。原本只想講兩句實在話,不知怎的就鉆了套。
迫于無奈,這周重慶車展論壇上,船夫哥又出來辟了個謠,透露兩家正在談造車項目,又讓圍觀群眾興奮了一把。
01
老王賣瓜,卻被人吃瓜
沒辦法,人紅是非多。
上周王傳福講話的具體場合,是亞布力論壇中一個叫做“中國商業心靈”的主題論壇。名字就能看出,這是一個讓成功企業家授業布道的地方。比亞迪現在氣勢如虹,自然沒幾個人比王傳福更配得上登上今年的講臺。
他以“比亞迪的堅持”為題,講了10多年前超前布局太陽能、儲能和新能源車的故事,講了在半導體、刀片電池和軌道交通上的突破,還以疫情期間造口罩為例,講了比亞迪對制造業的堅持。全場老王賣瓜,壓根沒提過其它公司半句。
問題出在對話環節。主持人蔣昌建先是很尬地賣了個關子,虛晃一槍之后,切入到造車潮的話題。意識到可能有套的船夫哥,欲迎還拒,手抱胸前,躲在兩米開外,被主持人提醒“不用離我那么遠,問題沒那么犀利”。
不過,談到萬眾造車誰能贏的問題時,小心提防的船夫哥,到底露了破綻。他先是強調要掌握核心技術,然后談到了戰略精準的重要性。
“新能源是新生事物,有好多種路線,一旦路線歪掉了,你可能損失的是50個億…浪費50個億,對很多大咖來說,不算錢,比如,雷總有1000個億…關鍵是浪費你3年的時間,這3年時間要值多少錢…”
就這樣,全場唯一一次提到雷軍,且是用舉例+假設的口吻,想說新玩家們不怕燒錢,沒有任何指向,“點評小米造車”無從談起,“喊話雷軍”更是十分扯淡。
這樣都能被抓住,搞出個大新聞。只能說,媒體們都種得一手好瓜。
船夫哥要怪,怕是只能怪雷總大決心、大手筆,給自己留下的印象過于深刻,以至談到錢的問題時,條件反射式地想到了雷總的1000億(小米的現金儲備)。
還要怪小米的保密工作做的太好,宣布造車之后便再無音訊,以至媒體們饑不擇食,天天尋思著在外圍找料。看隔壁百度,放料不斷,光溝通會已經開了兩場。
02
實話難聽卻醒腦
當然,就江湖地位而言,王傳福真有心調理,也完全夠格。不過,船夫哥長期以理工直男形象示人,卻并非不懂人情世故。雷軍表完造車決心的第二天,就邀請船夫哥到小米總部共商大計,兩家的聯系,可見一斑。
實際上,小米最早被爆出造車時,緋聞對象就是比亞迪,甚至造型圖和車名都傳的有模有樣,如今看來,應該不是偶然。
網傳小米汽車造型
最近,雷軍又被爆出夜訪長城汽車,讓小米將和比亞迪深度合作的傳聞,多了一些懸疑色彩。但即便拋開開發和代工,以比亞迪的“三電”積累,和小米一起搞些事情(比如供應電池),也是大概率事件。
而且,造車之外,比亞迪電子為小米手機代工零部件及整機多年,雙方還在2020年底創立了聯合實驗室,正值蜜月,而如今辟謠更是實錘了雙方合作的意愿。
這種情況,船夫哥再好為人師,也不至于沒事給對方,也給自己找不痛快。倒是他評論造車潮時的幾句實在話,不好聽,卻能給包括小米在內的新手們醒醒腦。
簡單說來,船夫哥認為,要在新能源造車潮里存活下來,有三大要件:核心技術、正確的戰略和快速的決策機制。
第三個屬于場面話,不多說。畢竟,這波進場的,都是有頭有臉的玩家,大公司病都有,輕重程度不同而已,誰也不好說自己決策機制有多快速靈活,比亞迪也不例外。
前兩個,卻能戳中不少新玩家的痛處。比如小米,做手機和智能硬件時,就不以掌握核心技術見長,軟件上也沒什么亮點(雖然雷軍一直想把小米定位成互聯網公司)。
雷軍稱小米在汽車方面積累很多,“投資了近10家汽車相關企業,不少部門都和汽車有聯動,設立了幾百項專利”。但看豬跑和吃豬肉,絕對兩碼事,不然折騰了好些年的蘋果汽車,早滿大街跑了。
至于戰略,包括小米在內,新玩家們很難說有誰帶著清晰的戰略,進了造車這個局。王傳福有底氣指點江山,多半因為比亞迪在08年就想通了“新能源閉環”和“垂直整合”兩件事,正經的十年布局,一朝功成。
小米造車,則是“凡事不決問用戶”。按雷軍的說法,下場造車是因為用戶呼吁,造轎車還是SUV問用戶,造什么價位的車還是問用戶。把用戶捧在掌心,沒什么錯,只怕真按用戶意思把車造出來,用戶卻翻臉不認了。畢竟,買車不是買手機。
不過,聽用戶的,好歹算是個思路。更多入場的,怕是純粹湊數趕趟,自己都不知道該干什么,先占坑再說。類似“大潮將至,當躬身入局”這樣的說法,正面解讀,叫順勢而為。
換個說法,就是還沒想好,先進來再說。
王傳福提到的“50億”和“3年”,指的就是造車路上沒思路,或者思路錯了,可能付出的代價,尤其對像雷軍和小米這樣,做出了All in姿態、把造車定義成“終極之戰”的玩家而言。
當然了,對多數其它玩家,進入新能源,也就是趁熱攢了個局。捎帶著投入點錢和時間,算不上什么。有錢有閑的企業,不管原來造車還是不造車,國內都有的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巴客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4893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