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10月14日消息,鴻海電動車合作伙伴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證實,旗下一款電動車將委由鴻海,最快2024年在鴻海剛簽約買下的俄亥俄州廠生產,目標年銷量與產量最高達25萬輛。據外電報道,Fisker董事長菲斯克(Henrik Fisker)向俄亥俄州當地報紙《晨報》(The Morning Journal )透露了上述消息。
菲斯克指出,基于今年5月與鴻海的協議,項目代號為“Pear專案”,雙方將攜手開發售價低于3萬美元的純電動汽車,屆時生產組裝將交由鴻海代工。同時,“Pear專案”也計劃運用鴻海電動車平臺的修改版本進行后續的研發。
鴻海10月1日宣布,公司已斥資2.3億美元收購美國電動車初創企業Lordstown Motors位于俄亥俄州Lordstown的汽車工廠;這座工廠先前為通用汽車(GM)所有,Lordstown Motors兩年前買下,現在又再轉售給鴻海。
菲斯克說,如果專案進度順利,Pear可望在2024年于鴻海俄亥俄州廠生產,目標全球年銷量與產量最高達25萬輛。Fisker的出道作品Ocean則是排定明年底量產,代工廠是奧地利的Magna Steyr。
業界解讀,鴻海取得俄亥俄州Lordstown工廠,快馬加鞭為Fisker量產新車,意味鴻海成就電動車“美國制造”目標。考量美國現在力推制造業在當地生產,未來蘋果Apple Car勢必也會優先找境內工廠制造,鴻海電動車美國制造能量大加分,有利未來承接Apple Car等訂單。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曾預估,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可達6,000億美元,滲透率達20%,鴻海將取得5%市占率。鴻海集團將布局三電和智慧系統關鍵零組件。
據了解,臺灣雖有相對完整的汽車代工產業鏈,但在孵化本土品牌的賽道上并不順利。2008年,裕隆汽車曾推出納智捷汽車,試圖為臺灣本土汽車品牌開拓新局,但終究不堪嚴重虧損,于2020年11月宣布退出大陸市場,回歸多品牌代工模式。
2010年代后期,鴻集團展現跨足電動車制造的意愿。然而,鴻海集團雖然是全世界最大電子制造服務商(EMS),擁有厚實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制造能力,也具有豐富的全球供應鏈管理經驗與能力,但缺乏整車制造的經驗。因此2020年3月,鴻海集團與裕隆集團協議合資設立公司,10月中旬創立“MIH電動車開放平臺”,11月雙方正式合資設立“鴻華先進科技”,正式跨足電動車領域。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曲超超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5841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