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賽道越發擁擠的背景下,汽車企業除了拼研發、拼營銷,也開始拼起速度。
近期,占地 12000 畝的特斯拉美國德州工廠開始投產。這意味著特斯拉將會有更大的場地來實現大部件垂直化整合,造車的所有環節都能在一個工廠內完成。
根據特斯拉的設計規劃,德州工廠的生產線每45 秒就可以生產一輛車身,每 10 小時就能造出一輛 Model Y,以這樣的速度來算,每年最大產能將可以達到 100 萬輛。
放眼國內,繼造車新勢力之后,百度、華為、小米等科技企業的加入,也為新能源汽車添上一把火。
去年 3 月,百度和吉利成立了集度汽車,百度的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吉利成熟的整車制造經驗,讓集度自誕生之初就備受關注。
踩在巨人肩膀上的集度駛向何處,成了業內人士廣泛關注的問題。
集度給出的答案是「周更」速度,以效率追補成立時間晚的劣勢。與集度的研發速度相配合,可以看到,幾乎每隔兩個月集度就會積極向外界釋放內部動態。
集度速度成了一種造車新現象。
集度 100 天時,集度公開了一頁時間表,里面標注了各類核心的時間點,比如 3 月公司注冊,7 月造型評審結束、汽車界開啟搶人大賽,8 月與禾賽科技簽約,10 月集度已達到千人規模等等。
時間來到今年 4 月 18 日,成立超過一年的集度召開線上媒體溝通會,集度智能駕駛負責人王偉寶,與媒體們一起聊了聊集度的新進展。
01、SIMUCar 進入 2.0,雙激光雷達已上車
昨天原本是集度舉辦 Robo Day,釋放集度首款概念車型的日子,但受疫情影響,集度 Robo Day 延期至六月,活動日改為媒體溝通會,集度較為克制地放出了兩個亮點。
進展快:集度 SIMUCar 已進入 2.0 階段,JET、英偉達芯片、激光雷達上車測試;
真正冗余:搭載雙激光雷達,集度將開發純視覺和激光雷達兩套互為獨立的自動駕駛方案。
從 SIMUCar 說起,集度 SIMUCar 全稱為軟件集成模擬樣車,可以通過解耦軟硬件,對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的研發進行前置。
簡單來說,原先,車企都是在底層硬件完備后生成樣車,在實況道路上行駛,從而實現智能駕駛的數據積累和實況測試,現在集度為了節約時間,將實況測試從線下轉到線上,實現軟件、硬件并行的開發模式。
SIMUCar 并不是固定模型,它會隨著集度的研發進展而不斷推進,最終形成集度所期待的具備自我學習和進化能力的「汽車機器人」。
在這個過程中,集度智能駕駛王偉寶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SIMUCar1.0 是小學階段,主要是實現智能輔助駕駛的基礎能力建設;
SIMUCar2.0 則是中學階段,在這一階段,域控制器上車,向自動駕駛量產狀態演進;
SIMUCar3.0 是大學階段,集度將會進入到量產驗證環節, 對進行軟件系統與整車正式聯調, 在調試過程中提高智能駕駛系統的專項能力,并根據車主的駕車習慣來進行學習和升級,最終達到自我學習、自我學習的能力。
王偉寶對汽車之心介紹,一旦 SIMUCar 徹底跑通以上三個階段,將會實現軟件定義硬件的目標,實現快速迭代,縮短智能汽車的生產周期。
目前,SIMUCar 正處于第二階段中,王偉寶透露:英偉達 Orin 和禾賽 AT128 半固態激光雷達已經上車,參與 SIMUCar2.0 測試。
雖然集度沒有公開搭載英偉達芯片的數量,但確認了將會搭載雙激光雷達參與測試,逐步靠近量產狀態。
02、純視覺、激光雷達互相獨立,打造「真正冗余」?
集度在雙激光雷達、英偉達芯片中展現的硬件野心,同時指向了一個方向——提升「安全能力」。為此,集度除了強勁的硬件,還準備了純視覺+雙激光雷達的「真正冗余」解決方案。
據汽車之心了解,早先在 SIMUCar1.0,集度就僅靠純視覺實現城市道路和高速的雙域融通。
目前集度正在測試純視覺+兩顆禾賽激光雷達兩種自動駕駛方案,以實現兩套方案獨立運行,保證車內、車外交通參與者的安全度。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這兩顆禾賽激光雷達上車。禾賽 AT128集成了 128個獨立激光器,通過向三維空間同時發射 128 束激光,實現 1200x128 全局分辨率,點云數量 153 萬/秒。
綜合這些性能來看,AT128 的表現算得上是國內市場「第一梯隊」的量產車規級激光雷達。目前除了集度,AT128 激光雷達也同時搭載在理想 L9、路特斯 Electre、高合 HiPhi Z 等車型上。
不可否認,兩顆激光雷達確實為集度帶來了「雙倍加料」的作用。
在集度公開的資料中,雙激光雷達能夠實現點云加倍,使得識別確準率更高更安全,同時也可以互為冗余,提供更可靠的安全性。
兩顆到底夠不夠強勁?
集度向外界釋放了集度 SIMUCar2.0 搭載雙激光雷達在夜間行駛的測試圖:
窄路會車
無保護左轉
有保護左轉
在整場發布會中,我們還注意到集度把純視覺+激光雷達解決方案稱為「真正冗余」的感知系統。
據王偉寶介紹,集度的這套真正冗余系統,以底層百度 ApolloL4 級自動駕駛能力為支撐,在雙感知系統中能夠做到高度自驅、高效協同的真正冗余高階自動駕駛方案。
這里必須強調,所謂冗余并不是兩套系統的融合,而是說能夠在同一條件下實現相互獨立、相互備份,起到提升自動駕駛安全性的作用。
與集度相似,幾乎同一時間英特爾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 Mobileye也提出了「真正冗余」方案。
Mobileye CEO Amnon 也介紹過自家的環境傳感解決方案包含兩個獨立的子系統,一個僅采用攝像頭,另一個采用了雷達|激光雷達,兩個子系統互為備份。
4 月 13 日,搭載「真正冗余」自動駕駛系統的 Mobileye 自動駕駛出租車在以色列進行了實地測試。在 40 分鐘的實測視頻中,Mobileye的測試車安全順利通過了照明不佳、道路標志錯綜復雜情況的駕駛場景。
Mobileye 自動駕駛出租車測試片段
雖然業界對于「真正冗余」方案仍在思考與爭論中,有人認為這加大了造車成本,沒有太大必要。
但顯然,集度、Mobileye 選擇「真正冗余」方案有著更有說服力的原因,譬如「真正冗余」能夠使驗證感知系統所需的數據量大大減少,其次當獨立系統之一發生故障時,車輛仍然可以繼續安全行駛。
03、好風憑借力,集度「技術之躍」
所謂管中窺豹,集度發布的性能亮點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集度是百度和吉利的合資企業,集度自然也被冠以「百度造車」的名號。
那么,除了在性能上追問集度配備雙禾賽激光雷達、做「真正冗余」解決方案的原因,我們更有必要探討集度性能亮點后的資本現象。
其實,無論是激光雷達還是「真正冗余」解決方案,在其背后都出現了一個相似的身影,那就是百度。
此次為集度提供 AT128 激光雷達的禾賽科技,一直與百度關系密切。
2017 年,禾賽就與百度 Apollo 共同發布了一套自動駕駛開發者套件Pandora,而后又參與了Apollo Robotaxi 的研發。
有相關報道顯示,百度持股禾賽科技 7.88%,是禾賽的第二大機構投資方。
因此從投資結構中可以看出,集度選擇百度持股的禾賽作為激光雷達供應商,意在利用穩定的資本關系與目前供應鏈不穩定狀態實現對沖,為集度搭載禾賽 AT128 量產上車提供保障。
此外,百度也是集度選擇純視覺+激光雷達解決方案的底氣。
事實上,在自動駕駛界一直有著「純視覺解決方案」和「激光雷達」路線之爭。
前者以機器視覺為核心,主要利用攝像頭實現自動駕駛,符合人眼邏輯成本低,目前主要是特斯拉 FSD 采用此方案,
而激光雷達方案雖然能夠使感知更加準確,精準還原路況信息,但成本仍比較高,基本在 1000 美元這一價格。
為了彌補這兩條技術路線的缺陷,在產業界、學界逐漸出現了純視覺結合激光雷達的第三條路線解決方案。而百度自動駕駛是國內較少的純視覺、激光雷達兩條路線都有深厚積累的企業。
王偉寶在媒體溝通會上直言:「從 Day one 開始,我們就與百度 Apollo 有著緊密合作,整個汽車機器人的解決方案,還是絕大部分利用到了百度基于 Apollo Robotaxi 原子化的能力。」
在我們理解中,所謂原子化的能力就是基于百度 Apollo Lite 僅憑純視覺感知就能實現城市域 L4 級自動駕駛的能力+Robotaxi 2500 萬公里 0 事故路測數據積累優勢。
因此 SIMUCar1.0 實現純視覺自動駕駛后,再有激光雷達的加入算是錦上添花,為最終集度「真正冗余」提供算法和硬件上的安全冗余能力。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對于集度來說,百度即為「東風」,集度能夠在疫情下實現加速度也是意料之中。
關于集度造車的更多動態,集度表示要留到六月底的 Robo Day 再放出猛料,屆時集度新車將會正式亮相。不過集度這樣緊密的傳播節奏,也向外界釋放了「盡在掌握中」的積極信號,而這在疫情環境中已經實屬不易。
眾所周知,受到疫情影響,長三角地區汽車供應鏈斷鏈,導致車企陷入生產危機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都陸續在朋友圈表示出擔憂,何小鵬更是簡單明了地指出「如果上海和周邊產業鏈企業還找不到動態復工復產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國所有的整車廠都要停工停產了。」
由于集度處在研發階段,再加上有百度技術、供應鏈的保障,「停工停產」危機并沒有大規模波及到集度。
集度營銷增長負責人張伽豪也表示目前集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內部有專門的供應鏈保供團隊來保障零件價格、質量及供應情況等問題,確保按原定計劃 2023 年推出量產車。
這款量產車究竟長什么樣?集度賣了個關子,只放出了一張集度汽車「側顏照」。
依據照片可以看到,雙激光雷達被布置到了前機艙蓋左右兩側的位置,與理想、蔚來大多數車型把激光雷達布置到車頂位置有著很大的不同。
照片公開后,引來了理想汽車 CEO 李想的圍觀,李想認為車頂布置激光雷達才是最優解,而集度汽車 CEO 夏一平則認為,激光雷達在車頂布置和兩側布置所解決的問題、產品能力和安全性都有所差別。
那么,你更看好哪種解決方案?歡迎在評論區大膽開麥。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7314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