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0 日,比亞迪海豹正式開啟預售,共推出 4 款車型,預售價21.28-28.98 萬元:
標準后驅版精英型 21.28 萬元,續航 550km
標準后驅版尊貴型 22.58 萬元,續航 550km。
長續航后驅版 26.28 萬元,續航 700km。
四驅性能版 28.98 萬元,續航 650km。
海豹的發布,對比亞迪而言,也是一次新的嘗試:
海洋網第一臺最大車型:長寬高為 4800mm/1875mm/1460mm,軸距為 2920mm;
海洋網第一臺最貴車型:售價 21.28 萬元起,四驅性能版更是達到了 28.98 萬元;
海洋網第一臺續航能力最高車型:標準續航后驅版續航為 550 公里,長續航后驅版本續航更是達到 700 公里。
從海豹搭載 CTB 電池一體化技術、iTAC 智能扭矩分配功能、底盤雙叉臂+五連桿懸架組合等技術來看,無論是在駕駛性和操控性上,海豹都在對標特斯拉 Model 3。
作為比亞迪海洋網系列的最新車型,海豹刷新了海洋網的價格天花板。從預售價格看,海豹的地位等同于王朝網的漢。
與比亞迪此前的車型不同,海豹的發布被比亞迪視為「e 平臺 3.0 技術的集大成之作」。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是諸如八合一電驅總成、寬溫域高效熱泵、刀片電池等技術均集成在 e 平臺 3.0 之上,這是比亞迪純電車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曾表示,e 平臺 3.0 是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變革中,從上半場電動化轉向下半場智能化的最關鍵布局,是下一代電動車的搖籃。
其次,對于「集大成」三字,比亞迪汽車海洋網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張卓用了「四個首搭」解釋了其中的緣由。
(1)首搭 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
(2)首搭 iTAC 智能扭矩控制技術;
(3)首搭后驅/四驅動力架構;
(4)首搭前雙叉臂、后五連桿底盤懸掛。
在海豹半小時的發布會時長里,關于 CTB 的介紹部分占據其中三分之二,CTB 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比亞迪 CTB 與 CTC 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類似,都是在電池包結構上進行優化,實現「降本增效」。
據比亞迪執行副總裁廉玉波介紹,比亞迪 CTB 技術方案采用的是車身地板集成電池上蓋-電芯-托盤結構,與 CTP(電池大模組方案)方案唯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將車身地板和電池上蓋整合成一個部件。
CTB 的結構方案類同于零跑 CTC 技術:
在縱向上,為車輛的座艙垂直空間上增加了 10mm。這一設計也使得海豹的車身更低,創下 0.219cd 的風阻系數記錄,這在同級車型里也算得上是上游水平。
在橫向上,為電機、電驅等零部件更優的位置布局,這一點從海豹的前備箱能夠作為儲物空間上可以看出。
從數據上來看,比亞迪 CTB 技術的結構性調整,為車輛的動力電池系統體積利用率提升了 66%,系統能量密度提升 10%。
由于這一結構性的變化,動力電池也就成為了車身底盤結構其中的一部分,并換來車身扭轉剛性的大幅提升。
這一方面,零跑 CTC 技術為扭轉剛性提升了 25%,首款搭載零跑 CTC 技術的零跑 C01 扭轉剛度達到了33897N·m/deg。
比亞迪海豹因為有了 CTB 技術的加持,車身扭轉剛度達到40500N·m/deg,這個數據已經接近奔馳 S 級、寶馬 7 系、奧迪 A8 的車身扭轉剛度水平。
在安全性上,比亞迪在刀片電池本身具備的安全穩定的基礎上,首次采用了蜂窩鋁結構封裝理念,即類似于蜂巢的六邊形結構。
比亞迪通過一輛重達 50 噸的載重卡車對刀片電池進行碾壓,展現出了 CTB 電池包的安全穩定性:電池無明顯變形,不漏液、不起火;核心檢測數據基本前后一致。
搭載iTAC 智能扭矩分配功能,則是海豹的另一個亮點。
從技術上來看,比亞迪 iTAC 是電動車時代 ESP(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的一個縮影。
比亞迪 iTAC 通過車輛自身狀態和駕駛者操控需求,提前進行動力分配與調節,在避免 ESP 介入的前提下,實現減少打滑或者抑制打滑的發生。
相較于 ESP 從車輪端被動接收數據,iTAC 可以從電機端更早地監測到車輛扭矩變化,最快可以做到提前50ms 監測車輛扭矩變化趨勢,并在車輪未發生打滑之前,提前調整前后扭矩,防止打滑出現。
簡而言之,在比亞迪 iTAC 的加持下,能帶來兩點好處:一是能夠使車輛充分輸出動力,二是提升車輛的安全性能和駕乘舒適性。
對于這款 e 平臺 3.0 集大成之作,海豹的關鍵詞主要集中安全、性能、操控三方面:
CTB 為后驅/四驅電機位置布局條件,為海豹前后軸提供 50:50 的完美軸荷分配;
iTAC 與底盤懸掛之間的調校配合,讓海豹擁有極致的駕控體驗。
于配置、于效率,海豹的運動特征顯然足以比擬市面上同級主打性能車型。
但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方面,海豹并沒有帶來更多驚喜。
從內飾圖以及配置單上可以發現,海豹在智能座艙方面配備還是一套比亞迪 DiLink 最新智能網聯系統,搭載高通 6 系列芯片(有傳聞是高通 690),以及一個支持 5G 網絡的 15.6 英寸自適應旋轉懸浮 Pad。
海豹部分車型配備了 HUD 抬頭顯示,支持包括車速、限速、導航、LDW、ACC 等信息,這一點倒是跟上了主流。
智能駕駛方面,海豹標配14 個輔助駕駛感知硬件:
5 個攝像頭
3 個毫米波雷達
6 個超聲波雷達
海豹全系標配L2 級輔助駕駛,包括 ACC 自適應巡航、ICC 巡航控制功能、LCC 車道居中等常見的功能。
至于網上相傳的海豹申報激光雷達罩專利的消息,或許在之后的改款車型會帶來驚喜。
2022 年,20 萬元級別純電動細分市場上分別迎來比亞迪海豹、長安深藍 CL03、零跑 C01、哪吒 S 四款車型。
由于車型定位趨于一致,外界將這四款車型稱之為電動四小龍。
如今,四款車型也已經根據自家的節奏逐步面向市場:
比亞迪海豹、零跑 C01 已先行開啟預售;
長安深藍 CL03 也已經通過深藍品牌 CEO 鄧承浩對車型的詳細講解,釋放了大部分的車型信息;
哪吒 S 也在近期公開了部分配置。
相比之下,比亞迪海豹在三電系統上具有絕對的競爭力,但在智能化層面,說海豹墊底也不為過。
作為「偏科生」,「智能化」并非比亞迪的強項。
雖然王傳福已經多次向外界傳達將致力于智能化研發的方向,以及頻頻與百度、英偉達、地平線、華為、速騰聚創、Momenta 等公司牽手合作,但能夠滿足外界對比亞迪在智能化上脫胎換骨的期待,還需要等待比亞迪后續高端車型的發布。
但話說回來,作為「偏科生」,這真的會影響到海豹的市場競爭力嗎?
拿與海豹價格重疊、智能化水平相近的漢 EV 來舉例子,今年 4 月整體車市受大環境影響,比亞迪漢 EV 的月銷量為 5747 輛。如果放在 3 月,漢 EV 以 10178 輛的成績占據漢系列超過 80% 的銷量占比,去年全年累計銷量 87189 輛。
在「電動轎車四小龍」的競爭中,海豹或多或少也難逃「智能化」墊底的評價。但從另一方面看,憑借可靠的品質和尤為突出的「運動」風格,海豹依舊能夠打開屬于自己的市場空間。
在 20-30 萬元新能源 B 級轎車市場,海豹的競爭對手并不少,諸如不受疫情停工影響下的特斯拉 Model 3,月交付量一直保持在 2-3 萬輛,還有就是以最短時間拿下新勢力單車銷量過十萬輛的小鵬 P7。
論性能和智能,Model 3、P7 依然有競爭優勢,并不會因為海豹的加入,而出現銷量大幅下滑的趨勢。
那么,海豹的市場就只能搶占漢 EV 了?
在我看來,海豹的入局顯然會吃掉漢 EV 一部分的市場份額,但這更像是比亞迪的有意而為之,從今年漢 DM-i/DM-p 的上市情況來看,是不是爆款,銷量已經證明了一切。
漢的定位偏向于家用,而海豹突顯的是運動,可以說,在產品組合的打法上,比亞迪通過家用+運動、EV+DM-i 及 DM-p 雙重定位吃透 20-30 萬元新能源 B 級轎車市場。
因此,與其討論海豹究竟吃掉誰的蛋糕,我們更期待的是這一細分市場,比亞迪究竟還能創造出哪些新的記錄。
新能源 B 級轎車市場,變得越來越有意思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7562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