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利和領駿科技,正在重回乘用車賽道的征途中。
2019年,自動駕駛遇冷,楊文利見了近百家投資機構,但沒能融到錢,幾個合伙人墊錢發工資。同時,陸續多家成熟公司聞風而來,希望收購領駿科技。這是楊文利創業3年最艱難的時刻。
2021年4月開始,楊文利迎來轉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領駿科技完成了三輪融資。同時,商業化進展也頻頻曝光。
端午剛過領駿科技公布了最新項目進展,中標安吉無人駕駛及系統平臺建設項目。
△領駿科技中標安吉無人駕駛及系統平臺建設項目
1598萬,放在自動駕駛行業不是個大數目,但對領駿科技意義巨大。
首先,自然是給領駿科技帶來了不錯的營收。這是領駿科技繼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實現小規模商業化后,在浙江拿下的首個較大商業訂單。算上這筆訂單,領駿科技今年前5個月的業績同比增幅超過900%。
其次,這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非資源置換型無人駕駛巴士訂單(有大部分自動駕駛項目是通過對價或溢價往當地投資分公司、運營中心等方式獲取訂單),項目落地后將面向C端消費者服務并收取運營費用,這是一次新的商業探索和嘗試。
借此機會,「智車星球」與楊文利做了一次深入交流,嘗試了解領駿科技“起死回生”背后的秘密。
1
從技術極客到創業者
作為團隊的頭狼,楊文利的經歷并不復雜。
清華大學本碩,2009年底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畢業,之后在西部數據做機械硬盤的控制,4年內做到首席架構師。2014年回國后,楊文利成為百度自動駕駛項目的第三位員工,正式步入自動駕駛的圈子。
△領駿科技CEO楊文利
“那時候自動駕駛更多是高校在做,百度是比較早以企業力量介入的。當時整個項目實際上對標的是Google X(谷歌公司最神秘的一個部門,從事高科技創意項目),我主要負責決策規劃和控制仿真。” 楊文利介紹道。
2016年,自動駕駛大熱,全球資本爭先恐后地入場,一大批自動駕駛公司順勢誕生,這其中從百度出走的創業團隊不在少數。
楊文利也加入了這波浪潮,和自己的清華校友嚴晗、何家瑞一起創建了領駿科技,鎖定L4級Robotaxi方向后便雄心壯志地開始了征程。
“最開始我們就是一門心思搞研究,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做最牛的技術,把產品的性能和功能做到最厲害。” 楊文利回憶道。
很快,2018年領駿科技就帶來了第一代L4量產級乘用車,實現了在五叉環島、上下高速路、高峰擁堵路段自主變道等能力。
然而,資本市場對技術的熱情并沒有持續太久,而是開始回歸商業的基本邏輯——商業化落地。
然而,不成熟的生態、高昂的零部件成本以及缺失的法律法規等,讓自動駕駛技術依然只能停留在空中。
“當時我們所謂的商業化也主要以車廠的POC(即Proof of Concept,驗證性項目)項目為主。為了滿足這些項目的定制化需求,領駿科技的研發投入不小,這讓公司在同一時間內接不了太多項目。但是大部分智能車型都沒有量產,不能形成固定的商業模式,更不能帶來可持續性收入。” 楊文利說。
嗅覺靈敏的資本自然對這樣的“空中樓閣”有所察覺,2019年開始,在那場資本寒冬中,不少自動駕駛公司沒有挺過去。
領駿科技也差點倒在那個冬天。但正是這段經歷,讓楊文利完成了從技術極客到創業者的蛻變,他和團隊不再過于追求技術領先,而是會系統思考商業模式和路徑。
“之后更多是結合市場的需求去考慮,想著怎么把技術轉化成產品甚至是商品,同時怎么去給用戶、給社會帶來價值。行駛速度更低的自動駕駛巴士(Robobus)成為領駿科技的落地方向之一。”對此,楊文利不認為是妥協,而是走得更遠的關鍵。
當然,在轉變的過程中仍有一些“不變”。對于L4級Robotaxi這顆「皇冠上的明珠」,領駿科技沒有放棄。
“城市內復雜路況下的復雜決策規劃是我們的技術優勢,所以在選擇場景時要保證優勢能持續,這樣才能構建技術壁壘;同時又可以在這個場景中積累有效數據去支撐Robotaxi的研發與迭代。” 楊文利說道。
要保證項目能落地,同時又要持續支持Robotaxi的研發迭代,這就是楊文利選擇場景的戰略——“下得去,回得來”。
兩個方向,Robobus+城市物流
Robobus和城市物流是領駿科技商業落地的選擇。
2021年4月,領駿科技帶來了轉型后的第一個商業項目——與贛州金融控股集團和贛州經開區合作的Robobus項目。有Robotaxi的技術基礎,領駿科技Robobus項目的落地速度很快。10月份開始部署,11月1日就正式對外開通運營。
△領駿科技兩款“小螞居”Robobus產品
目前領駿科技已經打造了兩款“小螞居”Robobus產品,分別4.3米長的無人園區巴士和5.9米長的智能網聯公交車。后者屬于城市公交,可以在城市進行正常的接駁和運營,目前主要在機場、火車站等固定路線上行駛。這兩個產品都已在江西贛州的新能源汽車科技城內開啟了常態落地運營。據楊文利透露,今年智能網聯公交車還會在蘇州落地,之后在杭州、西安、武漢等地也會逐步推廣。
隨著這次安吉項目落地,領駿科技在Robobus領域又上了一個臺階。
這次合作中領駿科技不僅輸出產品或運營,而且會在項目落地的旅游度假區把車、路、云、站全部打通。整個范圍內交通路口的信號燈、路側的感知系統等都將進行改造,領駿科技也將與合作方一起,完成整個云控平臺的搭建,最終實現整個項目的一體化建設。
“借這個項目我們也想表達一個觀點,無人駕駛巴士其實是和新基建智慧道路高度融合的一個產品。車路協同可以解決很多單車智能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技術方向。”楊文利說道。
隨著Robobus業務逐漸成型,領駿科技也將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分出精力投入到物流場景。
目前整個物流運輸行業按使用車輛從大往小有以下三個主要場景:
△物流運輸類型分類
領駿科技聚焦的是中段的城市支線運輸。
“支線運輸也是在城市內部道路上,路線相對固定,同時,最高速度基本在60km/h左右,運營模式和巴士場景高度相似,技術復用度也很高。”楊文利介紹道。
正因如此,未來領駿科技大概率會在目前部署了Robobus項目的城市同步開展支線物流業務。
不過,雖然場景有所相似,但支線運輸也有自己的獨特性,例如,大多數支線不是一輛車向一個營業部的配送,而是一條線路對多個營業部,內部還涉及到貨物的分割等細節問題。如果采用無人駕駛技術,如何提升配送效率也是一大問題,否則也很容易出現配送運輸環節最后一公里到最后100米配送難以轉換的困境。
在領駿科技最新一輪融資中,物流上市公司、貨運界“滴滴”滿幫集團領投,這將帶給領駿科技物流方面的資源和經驗。最終兩家企業的組合會給市場帶來怎樣的驚喜,我們還要再等等看。
3
—
重回乘用車賽道的時刻
目前來看,領駿科技的戰略轉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大額訂單的獲得也初步驗證了這一轉型的成功。
不過在楊文利看來,雖然自動駕駛市場很大,但目前滲透率依然很低,2021-2025年整個行業還是會處于小規模商業化階段。未來突破的核心關鍵在于技術能不能實現更大的規模化,帶來更大的用戶價值。
對于領駿科技,這個更大的規模和價值依然是Robotaxi。
“這也是公司的終局,自動駕駛巴士和城市物流業務做成熟以后,我們最終還會回到乘用車賽道。” 楊文利對此十分肯定。
這里的“成熟”,楊文利把它分為三部分:“商業成熟、技術成熟和產業成熟。核心問題依然是商業閉環的實現、落實技術價值的同時快速迭代以及在場景中積累有效數據。”
在楊文利看來,自動駕駛現階段在路面上面臨的最難的一個問題就是與人類司機的博弈。
雖然目前的落地場景在巴士和城市物流,但博弈的問題依然存在。
不回避這些問題,或者說有意選擇存在這樣問題的場景落下去是“回得來”的關鍵。
“巴士或者城市物流積累的數據,乘用車在開放道路上實現自動駕駛也需要,這樣后端數據的利用率將會提高,數據處理、模型訓練以及驗證的工作量就會變小,整個數據閉環流程將更加高效,從而讓Robotaxi產品得到反哺,達到產品和技術不斷測試和優化的目的。”
這就像攀登珠穆朗瑪,雖然目標明確,但在攀登過程中需要不斷自我驗證,提升能力。做好了這些,剩下的就是和時間做朋友。
“高等級自動駕駛產業成熟可以量產時,我相信我們的技術和產品也是Ready的,那時就是我們回到乘用車賽道的時刻。”說到這,楊文利眼中閃著光,或許此時他想到了6年前,自己和伙伴們選擇出發時帶著的那顆初心。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智車星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7705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