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了智能網聯汽車推進組(ICV-2035)2022年度工作會議,強調了加快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管理試點、組織更大范圍更多場景測試示范等策略,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再添動力。近年來,我國汽車行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方向發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也陸續展開,自動駕駛技術逐漸在各大城市逐漸落地。
哪座城市政策方向好?哪個區域已經構建起自動駕駛產業集群?試圖積攢行業技術經驗的職場人又該注目于哪座城市?本文將立足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為正處城市選擇路口的職場人提供決策參考。
“智慧城市”建設加持各城自動駕駛提速前進
2021年,各地不約而同開始推進智慧城市發展,正式拉開了“十四五”智慧城市建設的序幕。而作為智慧城市中重要的一環,智慧交通成為各城市重點布局產業,智能汽車管理條例也在各城市陸續出臺,為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出規范方向。
作為國內自動駕駛發展的先行者,北京實現了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內的多個“首次”,2021年,北京開設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今年4月,北京在國內首次開放主駕無安全員示范運營試點……在政策管理不斷開放支持下,北京的自動駕駛產業也走在國內前列,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開放了國內首個無人化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
在自動駕駛發展方面,將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定位為“支柱產業”的廣州也可稱得上是“國內先進”。在7月1日,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公布《廣州市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為廣州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群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廣州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繼續提速。
相比之下,上海相關政策制定較晚,但作為超一線城市,上海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方面也處于國內先進行列。7月8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上海計劃打造10款以上智能網聯車型,在交通、養老、醫療等10大應用場景涌現100+智能終端產品,加快研發智能駕駛、智能網聯等系統研發。在此前所擁有的自動駕駛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上海將在研發領域再進一步。
此外,深圳市近期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這是我國首部關于智能網聯汽車管理的法規,意味著深圳成為我國首座對L3級乃至更高級別自動駕駛放行的城市。該條例使自動駕駛車輛的準入條件更為清晰,簡化了產品準入流程,為自動駕駛車輛“進城”打開一扇大門。
除了北上廣深地區,長沙、蘇州、武漢等城市也不斷加碼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發展,打造出具有城市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推動自動駕駛產業落地穩步前進……
各城路測進行中為自動駕駛商業化畫卷添彩
在自動駕駛技術落地過程中,道路測試作為至關重要的一環,受到各城市和企業的重視。在政策的支持下,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也在各個地區緊鑼密鼓地展開。
北京智能車聯發布的《2021年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16家測試主體的170輛車參與自動駕駛車輛通用技術測試;道路測試安全行駛里程累計已超過 391萬公里,連續3年保持增長;累計載人測試道路里程達251萬公里,超過30萬人次參與載人試運營測試。
在規模化測試積累后,北京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也有了新進展。繼今年4月開放乘用車無人化運營試點后,北京市自動駕駛辦公室于7月20日宣布,將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60平方公里范圍內投入30輛“主駕無人”車輛,并開展常態化收費服務,這是國內首個無人化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自動駕駛技術正朝向無人化、商業化快速推進。
上海作為國內最早開放測試道路,并發放測試牌照的城市,其路測政策開放程度也領先于國內大部分城市。《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報告(2021年度)》顯示,上海目前累計開放測試道路615條,可測試場景達到12000個。同時,在廣闊的道路開放范圍和綜合競爭力指數位居全國第一的中國汽車產業基地加持下,上海嘉定區也吸引了眾多汽車企業在此進行汽車研發與生產。
在長三角地區,合肥在自動駕駛商業化探索中的表現也值得關注。自去年9月安徽首條自動駕駛汽車5G示范線落地合肥,該市自動駕駛便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近期,合肥公布了合肥市第二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開放道路,單向道路總里程約232公里,雙向總里程約464公里。相比其他城市,合肥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最大特點在于“實用性”,從無人駕駛觀光車到無人清掃車、無人駕駛消殺車,自動駕駛技術已在合肥各產業場景投入使用,良好的產業生態也吸引了眾多自動駕駛汽車企業入駐合肥,形成完善的產業發展群。
此前有網友在脈脈上對于自動駕駛商業化場景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列舉了出租車、公交車、干線物流、城市環衛等場景,這幾個場景目在各個城市分別得到應用,自動駕駛產業已從技術驗證階段進入商業驗證階段,產業發展前景更為清晰,吸引了不少職場人求職的目光。
各城各色職場人按需選擇就業城市
在各地紛紛發展產業的大趨勢下,不同城市的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都各具特色,有些地區圍繞試點建設逐步完善產業鏈上下游,有些地區已然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產業集群。
北京上海處在技術發展前沿,是自動駕駛企業的聚集地,有網友在脈脈上為求職者盤點出北京市汽車相關企業及研發領域,為眾多職場人提供了“求職指南”。
相較于北上地區,深圳則以更加開放的政策和濃厚的行業發展氛圍吸引著自動駕職業內人士前往。據天眼查數據,截至2月,國內超5800家自動駕駛相關企業中有1100多家分布在深圳,其中接近6成成立于5年以內,在眾多企業匯聚下深圳正逐漸形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全面覆蓋操作系統、智能座艙、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領域等多產業領域,為自動駕駛人開放出諸多機會。
同樣以產業鏈群為特色的還有廣州,據7月1日公布《廣州市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廣州計劃到2024年初步建成自主可控的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群,多個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將為求職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方向。
此外,武漢也已聚集60多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多所高校建立自動駕駛研發創新平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逐步構建成型。產業鏈的完善、上下游企業的聚集增加、創新平臺的技術聚集等也吸引了不少求職者的關注。在脈脈平臺上,就有不少網友發帖詢問,試圖前往武漢尋求自動駕駛工作機會。
在自動駕駛產業愈發火熱的前進途中,各城市展現出了不同的發展優勢,也為自動駕駛行業內職場人的發展開拓出廣闊空間。而面對多樣的崗位選擇時,在薪資水平、企業發展等要素的衡量之外,職場人對城市的產業背景有了更多的關注。在自動駕駛領域未來可期的發展前景下,求職者也應明確自身核心技術優勢,根據自身職業規劃方向來確定適合自己的企業和城市,在這股自動駕駛產業的浪潮中摘取屬于自己的一分收獲。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精選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8067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