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tesladeaths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22日,全球特斯拉致死案件累計達290件,2022年共發生致命事故45起。
而在國內,關于特斯拉事故的消息比比皆是,近期刷爆熱搜的話題——無疑就是林某某車禍事件了。
7月22日,臺灣省桃園市,藝人林某某攜幼子在行駛途中發生車禍,駕駛車輛為特斯拉Model X。車輛在撞擊道路中央的隔離帶后引發大火,車內乘員在附近工地工人的援助下得以脫險。
而在車輛的火勢,在消防救援的撲滅中也沒有減弱,最終車輛的前半部分完全損毀。
無獨有偶,7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發生了一起汽車事故:一輛特斯拉Model 3在左轉時被一輛直行的豐田RAV4碰撞,Model 3被撞翻后與側面的路滑帶發生二次撞擊,隨即于底部側面產生燃燒。
此前特斯拉在自動駕駛的安全性上飽受爭議,而近期頻發的起火事故,讓我們不禁對特斯拉的硬件安全也開始產生擔憂。
為何特斯拉容易“上火”
以上兩起事故中,我們不難發現:車輛的起火與燃燒是大家關注的重點,而這就要說到鋰電池的天然特性了。
鋰離子擁有活性強、爆溫低的特性,這就對鋰電池的穩定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能正常、穩定地工作,鋰電池內部通常都會將具備微孔結構的高分子薄膜作為隔離膜,將電池中含鋰的正極與含有其他活性物質的負極所分開;隔離膜在保障鋰離子通過的同時,也必須隔離電子通過。
但在車輛發生碰撞時,力量可能會傳導至電池組內部,這便會導致電池內部的隔離膜破損甚至失效。沒有了隔離膜的限制,鋰離子與電子開始劇烈運動,最后導致了電池短路。
在短路狀態下,電池會釋放出超過正常工況數倍乃至十幾倍的電流,這就會產生大量熱量導致電池燃燒,進而火勢會蔓延至車輛的其他車身部件中。
這還沒完,關鍵是鋰電池的起火難以撲滅。
由于鋰的化學性質十分活潑,常溫狀態下遇水即會產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燃炸狀態下也能與二氧化碳產生反應并繼續燃燒。
所以動力電池一旦發生燃燒,用水或是用滅火器,都無法完成快速撲滅,只能等待自燃結束——近期的特斯拉蘇州鈑噴中心的集體起火事故就是最好的例子。
既然在當前的技術手段下,鋰電池的燃燒處理還是一個難題,那么事故的預防就是重中之重了。
廠商加行業多管齊下
首先是電池廠商,其在設計及制造階段之初,就要考慮到在碰撞工況下,電池組應采取的應急方案。
對于電芯本身,可以通過增加保護閥、隔熱墊與熔斷器等部件,減少電芯本身的起火可能性,降低單個電芯短路給整個模組所帶來的影響;在模組架構層面,也可以采用諸如刀片電池、彈匣電池等特殊工藝,提高電池模組的可靠性。
其次是在整車廠商,在車身結構層面,可以選擇對電池包附近的車身結構進行專門的設計與補強,避免將電池組作為碰撞力量的傳遞路徑。
或者是將電池模組與車身相融合,使其自身就有具備較高的結構強度,例如比亞迪的CTB技術,其電池結構可承受50噸貨車的碾壓
此外,一套智能高效電池管理系統也必不可少。
最后,國家與相關機構也在不斷努力規范行業標準。例如中汽研在C-NCAP 2021版測評規程中,針對新能源汽車引入了側面柱碰撞測評項目。
測試中,測試車輛以32公里/小時的速度,以及75度的偏角,撞擊直徑為254mm的剛性柱,模擬了駕駛者在緊急情況下撞擊樹木、電線桿等物體的情況,這就對車輛的乘員保護和電池保護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結語:事物的發展往往是雙向的,我們在享受到新能源汽車所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也需要對駕駛安全保有敬畏之心。
而特斯拉也需要配合調查工作,不要像以往一樣,擺起一副絕不服輸的架子。畢竟當下的市場中,特斯拉早就不是那個唯一的選擇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EV情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8081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