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威馬汽車因一份此前對外披露的招股書,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招股書上顯示,在2019年-2021年這期間,威馬連年虧損,僅是去年2021年虧損就達到了82億元。
讓人詫異的是,在威馬日漸走低的營收情況和巨額的虧損數額下,數據顯示,在2021年,威馬創始人沈暉的薪酬則達到了12.59億元。同為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的CEO何小鵬在2021年的總薪資為135.2萬元,理想汽車的CEO李想則是150.4萬元。這么看來,沈輝在2021年的總薪資是李想的近800倍。
這讓不少網友調侃:“賺的是自己的,虧的是公司的。”
同樣是2021年,威馬汽車全年的總營收也僅有47億元,沈輝一人薪資就占了近30%,在巨大的虧損下,拿著這么高的薪酬,這就非常不合理了。
由于事情逐漸發酵,威馬創始人沈輝似乎發了條朋友圈,表示:“有些事情,腳趾頭想想就知道真假,不值得花時間解釋。”
仔細一想,或許這12.59億元很可能不是沈暉實際到手的薪酬,有專業人士分析,沈暉的薪資是由普通薪金與受限制股份兩部分組成。真正的薪酬是200萬元左右,剩下薪資部分以受限制股份形式發放,折合人民幣約為12.59億,而這部分錢得等威馬上市后,沈暉才能真正擁有。
在今年6月就有消息指出,威馬宣布赴港IPO,現如今具體情況如何,未能得知。
作為新能源領域里最早交付實車的威馬,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身”。2015年就要比其他車企率先拿到通行證,先后布局了溫州、黃岡兩大生產基地,能夠滿足年產量達25萬輛,不過威馬自賣得最好的車型EX5之后,就再也沒有一款能夠轟動汽車市場的車了。
據數據統計,2022年1-8月,威馬汽車累計交付量還不到3萬輛。曾經的占據第一梯隊“霸主”的威馬,現如今都進不了第二梯隊。威馬為什么掉隊?我想離不開這幾點原因。
威馬的產品很像是各家車企拼湊下的產物,看似什么都有了,但就是不太吸引人,跟這家車企一樣,沒有很鮮明的標簽。如果說車企是在上市后才找到符合自己的路子,那么威馬直至今日都還沒有找準自己的品牌和產品定位。
時隔3年,威馬甚至在去年都能發布了一輛輔助駕駛級別為L1級的新能源車,這令不少汽車媒體人不解。現如今在新勢力們紛紛轉全棧自研的情況下,并已帶領汽車智能座艙進入下一個“內卷”方向,而威馬的智能座艙表現,只能用“原地踏步”來形容,雖說合作的廠商咖位也都不小,但所制作出來的功能,沒有明顯的差異化。
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威馬一方面想要在電池供應鏈上控制成本,又想要自己做封裝和電池管理,還想要讓供應商充分競爭,方便壓價。既要又要還要,于是導致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電池最后良莠不齊,電芯和封裝不匹配等問題導致的產品安全問題。“魚和熊掌不能同時兼得”,老祖宗的智慧還是得銘記于心的。
寫在最后:
新能源汽車確實是個風口,但已經有些車企開始掉隊了,或研發能力問題,或資金開始緊張,加之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只增收不增利,也成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特色,但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燒錢”大戰還在持續,傳統車企相繼入局,更有其他外行企業跨界“玩車”。威馬還能等到那個翻身的機會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打芝士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8588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