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搞事情的日本媒體最近在俄羅斯做了一個街頭采 訪,可能是想讓世界看看俄羅斯人被制裁后的窘樣。
可惜,俄羅斯人并沒有給日本媒體機會,馬照跑,舞照跳,在歐美日等汽車大廠集體撤離的情況下,俄羅斯汽車行業并沒有受到致命性的影響。
而在另一方面,中國汽車工業力量開始展現,比如幫助俄羅斯恢復零部件供應,或者直接協助俄羅斯生產汽車。
01
中國汽車早已在俄羅斯扎根
毫無疑問,俄羅斯是世界軍事強國,雖然已不復當年蘇聯的榮光,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基礎的工業體系還是在的。
只不過,俄羅斯沒有形成高質量成體系的民用汽車工業,普京幾次參觀俄羅斯的汽車廠都鬧出了笑話。
2011年普京參觀歷史悠久的拉達工廠,試駕10分鐘,點火失敗4次。
2016年,普京參觀烏里揚諾夫斯克汽車廠,打算視察最新的愛國者SUV,居然拉不開車門,陪同人員親自上手結果一把拉斷了門把手,視頻在全球爆火。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2016年自主品牌的發展水平,就能明白俄羅斯的汽車怎么樣。
當然,這也給了中國汽車機會。
很多人以為,自主品牌是最近幾年才去國外發展的,實際上,早在2004年中國車企就開始進軍俄羅斯。
只是,當年所有自主品牌車加起來一共賣出了150輛。
好在這個數據是逐年攀升的,2013年整體年銷量突破十萬輛,算是站穩了腳跟。
其中,長城、吉利、奇瑞等企業的產品在俄羅斯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不過,還是會受到兩方面的擠壓。
一是歷史悠久但非常廉價的俄羅斯本土品牌,主攻低端。
二是歐美日韓這些最早進入俄羅斯的大廠,主攻中高端。
所以,處在夾縫中的自主品牌直到2018年市占率才達到4.4%,即便到2020年也才12.1%。
時間來到2022年,由于俄烏戰爭的影響,自主品牌們終于可以在俄羅斯大展拳腳。
02
自主品牌在俄羅斯突飛猛進
去年5月份,由于受到戰爭影響,雷諾汽車匆忙撤離俄羅斯,既沒有留下技術文件,原來的供應鏈也全部停擺,一片狼藉的工廠被政府接管。
可是僅僅過了一個月,俄羅斯政府就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策略之一便是重啟“莫斯科人”品牌,原來的工廠前期用CKD的方式生產中國江淮旗下的產品,先動起來,過幾年再研發升級新平臺。
這其中,江淮提供了JS4燃油版,JS4電動版,S7和Sehol X6和Sehol A5 Plus供莫斯科人貼牌使用。
這幾款車在內卷到極點的中國市場其實屬于二三線,銷量也很一般,但是在俄羅斯就屬于還不錯的產品,遠比質量不佳的俄本土汽車靠譜,基本上可以實現對歐美日低端車的替代。
江淮的能力有限,所以能放下身段讓人貼牌。
再看奇瑞、長城、吉利這種自主大廠在俄羅斯的表現你會發現,它們更能體現出中國汽車工業的實力。
奇瑞集團在俄羅斯市場有三個品牌,分別是:奇瑞、星途和OMODA。
2022年這三個品牌銷量分別是3.8萬、1.3萬和1521輛,總銷量排名自主第一。
其中,僅瑞虎7 Pro一款車就賣了19292輛,勇奪SUV銷量榜第二名。
長城汽車早在幾年前就斥巨資投資俄羅斯,新建的圖拉工廠十分先進,耗資5億美元,于19年竣工,是中國品牌在海外首個全工藝獨資制造廠。
2022年,長城在俄羅斯一共賣了3.5萬臺,排名自主第二,吉利汽車排名第三,賣了2.4萬臺。
從絕對數量上來看,自主軍團銷量并不算太大。
可是,去年俄羅斯由于戰爭影響汽車銷量下滑,全年只賣出去了68.74萬輛,因此,中國品牌市占率達了37%,而且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
據統計,2022年一年內,中國品牌在俄羅斯就新增了487家銷售門店,總量超過一千家,占俄羅斯全行業三分之一。
這樣的體量優勢,像極了以前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狀態。
在俄羅斯,中國品牌除了BBA無法撼動,再往下基本上可以穩了。
03
我國汽車出口業務已經爆發
在歐美日韓汽車大廠集體離開俄羅斯的情況下,中國品牌汽車迅速擴大了市場份額,很多人認為:這完全是機會使然,并非競爭得來的成果。
可是回顧過去的二十年,汽車工業后來者真正算得上崛起的就只有中國,我們國內的市場就是全球競爭最慘烈的地方。
奇瑞、吉利、長城等都是在老牌合資大廠的“毒打”下成長起來的,還有一堆二線甚至三線自主品牌其實產品并不差。
所以,有些品牌走出去就能有很好的收獲,它們能夠承接歐美日韓的市場,除了機會最終還是要靠產品力說話。
現在,中國汽車出口業務也早已不是吳下阿蒙,目前排在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二。
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311萬輛,同比增長54%,這個增長幅度對于大宗消費品簡直逆天,超過榜首的日本指日可待。
不僅如此,中國汽車的出口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好的表現,以往我們的汽車出口以非發達國家為主,主要靠便宜。
現在,我們的燃油車能夠在東南亞、南美、中亞等地區和日系展開正面的競爭,而且不落下風。
更勁爆的是,新能源的發展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從產業鏈到具體的產品力都有領先優勢。
去年下半年,比亞迪正式登陸日本,同時,比亞迪還收到了德國租車公司10萬輛大單。
與此同時,蔚來、紅旗、MG等在歐洲電動車市場也混得風生水起。
結束語
建國初期,蘇聯援建了一汽,新中國才得以開始生產汽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的俄羅斯要借助當年學生的幫助才能維持生產,真是不勝唏噓。
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開啟了全球擴張的階段,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會看到很多當年的領先者被我們超越。生在這樣的時代,何其有幸!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西游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9701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