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向,蘊藏一個行業的興衰。
今年 3月兩則人事消息引起自動駕駛行業的關注:
3 月初,前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負責人陳俊波離職,進軍戶外清潔機器人領域再創業。巧合的,前一任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負責人王剛,離職后也轉身進入了清潔機器人賽道。
3 月下旬,有消息傳出:前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物流 X 事業部總裁肖軍,已于 2022 年創辦倉儲機器人公司「天下先智創機器人」。
在自動駕駛領域,肖軍并非寂寂無名之輩。2018 年,由他掌舵的京東物流 X 事業部發布了 L4 無人重卡,邁出京東地面干線物流向智慧化進化的決定性一步。
似乎在同一時間,這些自動駕駛行業大牛們紛紛選擇「二次創業」。在此過程中,行業人力資源實現再分配,一些技術也向新領域遷移。
一方面,一些團隊瓦解之后重振旗鼓再上臺繼續活躍,高管們的 Title 在變換。比如,今日的圖森未來、過去的小馬智行,都裂變出不止一家創業公司。
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內部業務大尺度切換,同樣可以視為「二次創業」,比如自動駕駛公司整體從 L4 級自動駕駛轉向L2+。
他們從不同的維度出發,指向整個行業未來的走向。
在蔚為壯觀的二次創業潮中,有阿里、京東這樣的大廠,也有圖森未來、小馬智行類似的明星自動駕駛公司,以及一些涉及自動駕駛的車企。
「初創企業、大廠、車企」這三大派別,正在走向合流:無論是 L2+商業化路徑選擇,商用車模式持續看好,還是場景落地日益深化,這些維度均是距離「錢」越來越近的「前」途。
自動駕駛「二次創業」,快速推進商業化,恰如躲避資本寒冬的一個救生圈。水深流急,創業者們正在艱難泅渡。
01、三大派系合流,勾畫自動駕駛「二次創業」新圖景
圖森未來近期這場備受關注的這場內斗過程中,穿插著多位創始成員二次創業的故事線。
前董事長侯曉迪出局后,傳出將在美國德州繼續創業。現任董事長陳默去年在美國監管重壓下出來創立圖靈智卡。
如果算上早在 2021 年 10 月從圖森出來的前聯合創始人兼工程副總裁,創辦了零一智卡的黃澤鏵——「自動駕駛第一股」核心創始團隊早已各奔東西。
上一個因內斗引發創始團隊反目的的典型案例,是曾創下國內自動駕駛領域單輪融資最高紀錄的初創公司 Roadstar.ai(星行科技)。
其中一位聯合創始人佟顯喬,創立了卡睿智行。
這些活躍的二次創業者,基本集中于當下火熱的干線物流領域。
和圖森類似,另一家從小馬智行走出來了三個干線物流的創業團隊,包括擎天智卡、千掛科技以及前小馬智行副總裁趙睿璇創立的行猩科技。
小馬智卡 CTO 潘震皓,曾完成了小馬智行卡車業務從 0-1 的搭建過程,離職后創立擎天智卡,并任新公司 CEO;原小馬智卡美國團隊規劃控制負責人孫又晗任 CTO。
兩人自 2021 年底組建了新公司,后一度因為與前東家之間「侵犯商業秘密」官司鬧得沸沸揚揚。
另一個與小馬智行存在「派生」關系的自動駕駛企業是千掛科技。前小馬智行的國內規劃與控制負責人孫浩文,擔任公司 CTO。
千掛科技的另一重要基因出自互聯網大廠百度。千掛科技 CEO 陶吉,曾主導百度 Robotaxi 車隊運作,2016 年在烏鎮首次公開亮相,并長期推動百度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和落地。
千掛科技可以視為 L4 自動駕駛企業派與互聯網大廠派的結合,而大廠派也走出來一批頗受關注的人物。
前京東副總裁、京東物流自動駕駛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孔旗,創辦了九識智能,搭建起自動駕駛+城際物流配送+芯片研發應用的多元業務。
對于京東無人車,孔旗曾表示自己的到來推動其技術路線從機器人開始轉向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
如今,孔旗在城際物流配送之外,將手伸向了硬科技芯片。而前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物流 X 事業部總裁肖軍,則發揮所長選擇了倉儲機器人。
和孔旗出身類似,同樣在 L4 末端物流摸爬滾打過的阿里巴巴前副總裁、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原負責人王剛,在今年初離職。不過,他選擇清潔機器人領域創業。
或許存在某種共識,原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負責人陳俊波離職后,與前阿里機器人 CEO 谷祖琳等人創辦了有鹿智能,同樣切入(戶外)清潔機器人領域。
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板塊接連兩任負責人王剛和他的繼任者陳俊波,先后轉型在清潔場景豎起一桿大旗,從昔日同事轉向競爭對手。
第三股勢力,可以籠統稱之為造車派,包括車企和供應鏈企業。
造車新勢力之一的蔚來,前高管章健勇等人創立了自動駕駛芯片公司輝羲智能,聚焦在商業化更成熟的 L2+自動駕駛場景,及 200 Tops 以上的大算力自動駕駛芯片。這無疑是當下最活躍的細分板塊。
在車企供應鏈中,出身博世的兩位高管的名字和兩大業內明星企業掛鉤。
原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總裁陳黎明,現任地平線總裁。原博世高級副總裁蔣京芳,現任禾多科技高級副總裁、合伙人。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曾經在各大企業掌舵的領軍人物們,離任后再展宏圖,發揮自動駕駛領域所長,開啟二次創業。
留下來的一批人,則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3 月 24 日,馭勢科技官方宣布已完成數億人民幣 C 輪融資,將加速推動馭勢科技在乘用車自動駕駛領域的戰略布局,此舉旨在將 L4 級技術應用至 L2+前裝量產領域。
這堪比自動駕駛行業內發起的二次創業。
實際上,以小馬智行、文遠知行、輕舟智航、元戎啟行、智行者等公司,自 2022 年以來,逐步將業務重心從 L4 自動駕駛公司轉向 L2+項目,發展其另外一塊業務。
這些始自企業內部的二次創業,可以視為 L4 級自動駕駛商業化不及預期,初創企業派發起的一次自救行為。
商業化進程,成了人才流向的指南針。資本越活躍的環節,人才聚集動作愈發明顯。無論是初創公司、大廠、還是車企派出身,最終將走向合流。
02、「激蕩」十年之后,創業者們的三個路徑選擇
昔日重金投入,如今遭遇技術變現難。L4 級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遇冷。
在過去的半年中,巨頭裁員潮、明星企業高管內斗、高估值企業倒閉,一系列消息層出不窮。
窮則變,變則通。
自動駕駛未來往哪里去?
這批初創企業率先跑通了 L2+商業化的路徑,L4 向 L2+商業化轉型也漸成趨勢。
與此同時,商用車更深層次地向各地鋪開,封閉場景下多種方向的技術落地成為一種選擇——「L2+、商用車、場景應用」彼此互有關聯的三個路徑,正在改變自動駕駛潮水的方向。
這一切發生在自動駕駛在中國生根十年之后。
得益于地平線、黑芝麻等大算力芯片落地,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圖達通等一批激光雷達企業上車放量,前裝量產浪潮助推了 L2+商業化的開啟,市場迎來紅利進入爆發期。
L4 企業的存亡大計系于前裝量產,一番搶灘登陸擴大了在 L2+領域的勢力范圍。
在未來可能的較長一段時間,L2+或將成為市場主流。
據智研咨詢數據顯示,預計到 2025 年,全球 L2 級輔助駕駛智能汽車的滲透率可達 53.99%,與此同時,L3~L5 級自動駕駛汽車的滲透率卻只能達到1.36%。
在此背景下,在從 L4 切到 L2+賽道過程中,最具「戲劇性」一幕可能是巨頭福特的態度轉變,在關閉和大眾共同投資的 Argo AI 之后,福特推出面向 L2+的新自動駕駛系統子公司 Latitude AI。
相比乘用車市場向 L2 轉型探索的「后起之秀」,商用車的商業化進展也頗為快速。
2018 年全球首臺無人駕駛電動卡車天津港口試運營,這被視為最為快速的商業化路徑之一。
自動駕駛卡車在封閉場景(包括港口、工礦、機場、環衛等)和干線物流的商業化走在最前列。
據 PitchBook 的數據顯示,「量產元年」的 2021 年,無人駕駛物流領域吸引投資金額65 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至5 倍。
如今,來自菜鳥、美團、京東、新石器等公司研發的無人配送車,穿梭在園區內;來自踏歌智行、易控智駕、慧拓智能的自動駕駛礦用車,在礦區奔走不歇;來自摯途科技、友道智途、飛步科技的自動駕駛卡車行駛在港口、機場等地涌現。
低速特定場景,比公開高速場景更加有助于實現商業閉環的可能。
在辰韜資本執行總經理賀雄松看來,環衛自動駕駛還處于行業的起步階段。在該領域潛藏著巨大的商機,以算法或者自動駕駛的系統集成商或將成為一股主導性力量。
這或許也能夠解釋,為什么阿里出身的兩任高級別技術負責人都投身至該賽道。
在干線物流領域,鑒于國內短期直接落地 L4 級自動駕駛干線物流的限制條件,一些國內企業在戰略上保持了著眼于當下的選擇。
比如,摯途科技優先選擇量產高階自動駕駛重卡。
2021 年,摯途科技被確立為一汽解放自動駕駛系統供應商,并拿到了當時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的前裝量產自動駕駛重卡訂單。
2022 年,摯途全棧自研 L2 級智能駕駛系統搭載一汽解放 J6V 批量下線。
「技術公司+場景方+主機廠」三方聯合打造的合作模式,成為不少企業自動駕駛商業化的指導方針。
而與企業合作的車企和物流公司,有助于提升自動駕駛企業量產能力和運營效率。
這一場景下,商業模式之所以成立是物流場景相對簡單,處于封閉環境。技術層面的優化有助于極大緩解行業存在的疲勞駕駛、人力成本高昂的痛點。
自動駕駛的未來,將從解決具體問題出發。腳踩大地,仰望星空。
從更高維度來看,面向三大路徑的二次創業,不過是全行業流變的一個縮影。
未來,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人投身自動駕駛二次創業的浪潮。
恰如圖森未來侯曉迪,這位外界眼中自動駕駛理想的化身,在他的離職公開信中所言,他將堅持初心,繼續看好自動駕駛。如今,侯曉迪正在開啟二次創業,再次啟程。
自動駕駛在中國走過十年,仍然「保持年輕,保持饑餓」,尋找新可能。
自動駕駛的新未來,則是無論身在何處的創業者們,共同推動的結果。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9925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