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行泊一體方案之前僅僅是圍繞著新勢力等車企小范圍走熱,那么在 2023 年,則是迎來全面爆發。
汽車之心統計,目前國內已有超過20 家廠商發布了行泊一體的解決方案,大部分將于今年量產落地。
縱目科技正是其中之一。2013 年從做環視 ADAS 算法起家,縱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仍停留在是泊車方案供應商,而實際上,其早已把業務拓展到了行車領域,在 2022 年更是發布了行泊一體產品Amphiman 系列,并將于今年 Q4 實現量產。
隨著智能駕駛競爭日趨激烈,縱目還在往更前沿的方向擴張版圖,在剛剛召開的上海車展上,縱目重磅發布了艙駕一體新產品 Trinity 系列,率先宣告中央集成化時代已經到來。
01、行泊一體,既要高性能也要高性價比
從車企到供應商,幾乎人人都在提行泊一體,這一概念為何如此火爆?
要說清楚這一問題,還得從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演進過程說起。以往,汽車采用的是分布式架構,即每一個功能都需要單一或者多個 ECU 模塊進行控制,例如車道偏移 ECU、泊車輔助 ECU,且各個 ECU 之間相互獨立運行。
然而,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加深,車載傳感器與電控單元數量倍增,如果沿用分布式架構,將導致整車線束和連接器等布置十分繁雜,且會大大提高出錯的概率。
域控架構(DCU,Domain Control Unit)由此應運而生,它將原本分散的 ECU 功能集成整合到一個處理能力更強的多核 CPU/GPU 芯片上,大大簡化了汽車線束。
行泊一體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將原本獨立的行車、泊車控制器集成在一個域控里面,支持豐富、高階的智駕功能。
縱目智慧汽車業務部總經理尤臻慧表示,行泊一體現在迎來大爆發,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成本驅動,通過將負責不同功能的 ECU,集成在同一個域控制器上,可以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其二是智能化需求提升,行泊一體可以實現傳感器深度復用、計算資源共享,并能通過統一的 OTA 升級,提高用戶的智駕體驗。
尤臻慧舉例,行車過程可以調用魚眼相機,提升車身周圍 360°的近距離感知能力,以應對擁堵跟車、cut-in 等情況,而泊車過程也可以直接調用前視攝像頭,用于停車場內避障。
不過,行泊一體并非一蹴而就,在縱目看來,按時間發展可分為三個架構:
1.0 架構:行車子系統和泊車子系統融合至一個域控制器里,但二者仍各司其職,沒有進行融合;
2.0 架構:傳感器不再區分行車、泊車,而是深度復用,芯片計算資源完全共享,在這個基礎上實現行泊功能;
3.0 架構:面向大算力平臺,完全由軟件框架拉通各個場景,架構統一。
基于對行泊一體發展趨勢的判斷,縱目在 2022 年的產品及戰略發布會上,發布了 Amphiman 系列產品。
其中,Amphiman3000 系列產品傳感器配置為,(3~5)R、5V/6V、12U,基于地平線征程 3 等芯片,行車功能最高支持 HWA/ALC,泊車功能可實現 APA/RPA。
Amphiman 8000 域控制器
而 Amphiman8000 系列的傳感器配置為 5R、11V、12U、Lidar,支持搭載大算力芯片地平線征程 5 和高通的 Snapdragon Ride,軟件架構平臺將會升級到行泊一體 3.0;系統功能層面可以支持到 L2.9 的全場景。
尤臻慧介紹,Amphiman3000 系列定位于提供高性價比方案,小算力大功能,相比分離式(泊車+行車)方案,可大幅降低成本,「我們內部會開玩笑的說,Amphiman3000 是『小身材大智慧』,雖然算力不高,但能把基礎的行車泊車功能全覆蓋,實現極致性價比」;而 Amphiman8000 系列則主打大算力全場景,依托于高性能大算力平臺,行車功能支持高速 NGP,并可擴展到城區 NGP,泊車功能可實現記憶泊車 HPP 和代客泊車 AVP,實現行車泊車全場景覆蓋。
長期以來,縱目都是以做泊車而著稱,何以打通行車功能,進軍行泊一體?
尤臻慧表示,首先縱目在泊車上的不少技術積累均可復用在行車上,例如縱目的環視拼接及融合算法技術,針對四路魚眼圖像進行圖畸變處理,并進行 3D 圖像投影拼接,獲得車身周圍場景三維圖像和 OD 檢測,這一技術原本用于泊車中的全景和感知功能,但也可用于在行車中做目標識別,提升擁堵場景下的近距離車輛感知。
與此同時,縱目也專門針對行車場景研發相關技術,例如多攝像頭統一神經網絡融合感知技術,基于多個攝像頭,如泊車環視加行車前視和周視攝像頭,在同一個神經網絡進行感知融合,結合不同攝像頭的優勢,實現更準確的檢測和定位,事實上,這正是行業當前大熱的「BEV」感知技術,能夠借此擺脫對高精地圖的依賴。
「包括實時建圖及定位、環視 3D 檢測等技術,縱目都將它們融入到了 Amphiman 系列的產品中,最終給用戶帶來絕佳的智駕體驗。」尤臻慧總結道。
02、艙駕一體成新趨勢,縱目 Trinity 系列重磅推出
在行泊一體走熱的同時,另一條路線艙泊一體也悄然興起。
具體來說,艙泊一體方案通過座艙芯片的算力復用,可支持艙外 4 路(或多路)環視攝像頭與超聲波雷達的接入,可完成相應的泊車 AVM 的環視功能,及 APA 和 RPA 功能。
尤臻慧表示,行泊一體與艙泊一體同屬域集中電子電氣架構下的「一體兩面」,后者出現的原因同樣與「降本」有關,將原本獨立的泊車控制器和座艙計算平臺融合,形成艙泊一體控制器,通過座艙富余的算力,支持泊車的 AVM,APA/RPA,場景重構等泊車功能,也大大減少了主機廠的硬件成本。
同時,將泊車功能集成在座艙中,還能為用戶帶來更豐富的智能出行體驗。借用座艙超強的渲染能力,拉通行車與泊車的渲染,提升 HMI 的整體用戶體驗,包括 AVM 渲染,場景重構渲染。
此外,智能座艙滲透率較高的現狀,也為艙泊一體流行開來打下了基礎。汽車之心觀察到,在不同價位的汽車市場,智能座艙滲透率均遠高于行車、泊車分別的滲透率,尤其到了 25 萬元以上的價格區間,智能座艙的搭載率幾乎是100%,而行車功能為 70%、泊車為40%。
一般而言,座艙芯片往往具備富余算力,完全能夠支撐泊車功能的使用。近期,芯馳就推出基于高性能車規處理器 X9U 的艙泊一體解決方案,在單個芯片上實現智能座艙、360 環視和泊車功能的融合。
行泊一體、艙泊一體會是智能汽車的最終形態嗎?
從電子電氣架構角度來說,答案無疑是否定的,隨著域融合往中央集成過渡,行泊一體、艙泊一體將進一步匯流,形成艙駕一體。
針對這一行業趨勢,縱目早早就進行了布局。本次上海車展上,縱目發布了艙駕一體產品——Trinity 系列,分為 Trinity 3000、Trinity 8000 兩種解決方案。
Trinity 3000 域控制器
Trinity 3000 艙駕一體方案融合了X9U 座艙和 Amphiman 3000,在充分激活 X9U 座艙資源的同時, 能夠賦能單個地平線征程 3 芯片,實現性能和功能兼顧的艙駕一體產品體驗,在泊車方面,可實現 RPA/APA 等功能,行車可支持 1R1V/3R1V/5R1V,基于前視 8M 攝象頭,能夠提供行業領先的感知輸出能力。
尤臻慧介紹,相比獨立的座艙、泊車、行車,Trinity 3000 可實現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在功能和性能側,也有相應的優化。
Trinity 8000 則是基于高通高算力芯片平臺打造,實現了座艙、行車和泊車功能三合一的高度復合,不僅提供高速智能領航、交通擁擠輔助、自主變道、后向碰撞報警等多達 30 項功能,還能實現代客泊車、跨層記憶泊車、遠程挪車、原路返回等21 項功能。
「Trinity 相當于是在行泊一體方案 Amphiman 系列的基礎上,引入了座艙資源及對應外設,并基于一塊高性能域融合芯片,達到全面、綜合、更高階的智駕體驗。」
尤臻慧表示,由此帶來方案的性價比也更上一個層次。
據了解,Trinity 3000 甚至支持售價15 萬以內的車型搭載,demo 樣車展示也會在近期推出巡展。
03、量產為王時代,亟需構建生態合作圈
無論是行泊一體還是艙泊一體,從方案提出到真正上車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鴻溝。
尤臻慧表示,在行業極度內卷的當下,除了技術,供應商之間還需要比拼誰能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質量、更快的速度實現量產交付,并平衡好性能和成本。
「量產為王,demo 階段只相當于完成了量產項目的20%,剩下的 80% 來自于上車開發測試,以滿足嚴格的車規驗證。」
而量產正是縱目的優勢,自 2013 年成立以來,其通過多種靈活的方式賦能主機廠,在前裝市場量產了超過50 多個車型,累計出貨超過一百萬套,覆蓋了中國幾乎所有的一線主機廠,為后期高質量交付打造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尤臻慧也提到,行泊一體和艙駕一體屬于「新生事物」,因此也不能僅僅依靠過去的經驗來指導量產實踐。
尤其是隨著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向前演進,系統開發的復雜度正在逐步提升,以往在前視一體機時代,一家供應商就能完成單前向視覺加單毫米波雷達的方案開發,然而現在行車、泊車、座艙等功能開始融合,僅憑單個供應商,很難將這樣復雜的大系統推向最終量產。
縱目因此提出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相互合作、融合發展,共建智能駕駛生態圈。
尤臻慧表示,縱目正在與包括國產芯片在內的硬件供應商,算法在內的軟件供應商合作,打造成熟可靠,同時又具備高市場接受度的產品。
在本次上海車展現場,縱目科技與地平線、博泰車聯網、輕舟智航、天準科技、芯馳科技、加特蘭微電子共同舉辦了「智駕生態圈,賦能新出行」活動。
縱目還與博泰車聯網舉辦簽約儀式,雙方將共同打造安全可靠、極具性價比的艙行泊一體解決方案,為市場帶來多重差異化解決方案。
同時還和天準科技簽約,在域控領域進行深度合作,為市場帶來性能、功能優異的域控解決方案和產品。
而在與下游主機廠的互動中,一方面根據它們的自研或差異化產品需求,提供靈活開放的方案,例如 Amphiman 3000 既能夠支持獨立智駕域控方案,也支持板卡形態接入座艙生成艙駕一體系統產品,Amphiman 8000 既可獨立銷售域控或軟件 SDK,也可以打包銷售系統方案,如域控+傳感器系統、域控+SDK 等;
另一方面,在打造高算力平臺方案 Amphiman 8000、Trinity 8000 上,與主機廠聯合形成數據驅動模式,迭代演進更強大的智駕功能。
基于這樣的合作,縱目 Amphiman 8000 預計將在同時通過座艙富余的算力,支持 APA和RPA 泊車功能。明年實現批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布局國內,縱目也在往海外拓展。這里的一大背景是中國汽車正在掀起出海浪潮,2022 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340 萬輛,同比增長 55%,首次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增速明顯,同比增長 1.2 倍,達到 67.9 萬輛,這也帶動著相關的智能駕駛供應商紛紛開始出海。
目前,縱目分別在美國密西根 Novi 市成立了北美研發中心、在德國斯圖加特設立了研發中心,以加速實現全球化發展的戰略目標。
尤臻慧透露,目前縱目與海外主機廠、技術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交流,正在有條不紊進行著,未來目標是成為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領先技術企業。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061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