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月刊】(特約作者 王青)低速電動車和電動自行車可能是中國最具市場潛力而生存最艱難的產品的代表。而這兩類產品又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最重要的兩個方向。特別是對于低速電動車而言,既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又不需要政府提供充電基礎設施和消費補貼,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示范和自下而上技術升級的重要內容。
如果政府能加以規范引導和政策扶持,我相信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將會出現一支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創新活力的生力軍,這有利于迅速緩解目前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和市場化應用的困境與矛盾。
那么,中國低速電動汽車為什么會在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山東、浙江等地出現較快發展,而不是農業區域和中西部地區?緊跟著的問題就是,未來低速電動車發展最具潛力的市場在哪些區域?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不應該是基于想當然的推理或基于經驗判斷,而要從市場、經濟、人口、城鎮化、使用條件等因素綜合考察分析。
人口和經濟影響
根據發達經濟體汽車需求增長經驗,越晚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或地區,進入飽和期的千人擁有量越低(見圖1)。
圖1 部分國家或地區汽車增長的不同形態
例如美國、德國、韓國和臺灣地區進入飽和期時大致分別為820 輛、640 輛、380 輛和300 輛,主要是發展背景和消費條件的差異所導致,例如受人口密度、使用成本和城市化模式等因素影響。從圖2 對近70 個國家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國人口密度和汽車保有水平之間呈現明顯的負相關關系。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隨著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加,汽車保有水平也呈現降低的趨勢(見深色線),與圖1中的現象一致。而發展中國家這一發展特征也較為突出(見淺色線)。
圖2 部分國家或地區汽車保有水平與人口密度的關系
[page]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不同地區城鎮人口密度與汽車千人擁有量之間的關系來看,也明顯呈現以下特征:一是隨著城鎮人口密度的增加,各地區汽車千人擁有量呈現下降趨勢,這與其他國家發展經驗相符合;二是在城鎮人口密度相近的地區,汽車千人擁有水平與經濟發展程度正相關;三是城鎮人口密度越小的地區,其汽車千人擁有量增長速度越快(見圖3- 圖4)。
圖3 中國各地區汽車千人擁有量與城鎮人口密度的關系(2011)
圖4 中國部分地區汽車千人擁有量與城鎮人口密度(2000-2011)
因此,汽車需求是受經濟基礎和人口密度兩個重要因素共同影響的,在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這兩種因素可能有一個會發揮主要作用。這一結論不僅適用于區域層面,也適用于不同城市甚至是一個城市內部。這就可以解釋近兩年為什么反倒是人口密度較低的西部地區汽車保有量和千人保有量增長是最快的,而中部地區汽車增長不僅慢于東部地區,甚至慢于西部地區(見圖5- 圖7)。
圖5 1995-2011 不同經濟區域汽車保有量增長情況
圖6 2011 年我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分布情況
圖7 1995-2011 不同經濟區域千人汽車保有量增長情況
[page]
道路里程制約
再從城市汽車每萬平方米道路車輛密度情況來看,我國不同經濟區域(見圖7)樣本城市由于城市自身道路建設和汽車保有水平差異而有所不同。2011年全國每公里道路汽車擁有量約為27輛,超過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水平。其中北京最高,已經接近新加坡的水平;浙江、廣東、江蘇、河北、山東和遼寧六省高于平均水平,并接近或超過法國等歐洲國家及美國等北美國家水平。但從各經濟區域樣本城市的平均水平來看,
北部沿海經濟區和西南經濟區城市道路車輛密度最高,黃河中游和東部沿海經濟區相對較高,而東北和西北經濟區最低(見圖8)。這說明汽車需求與城市道路通車里程具有正相關性。
圖8 不同區域城市道路設施汽車密度(2011)
三個梯隊
交通工具除了汽車外,還有公共交通、人力工具和步行,當然也可以包括低速電動車。從本質上看,低速電動車應該是介于小排量汽車和電動自行車或農用車之間的交通工具需求。
我們知道,交通需求是長期存在和增長的,那么這些交通工具或交通方式之間可以相互替代和組合。
根據我國各個經濟區域發展情況和交通需求狀況,我認為未來低速電動車重點發展的區域應該具備以下特點:(1)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縣域經濟相對發達,居民對汽車需求和出行需求不斷增長;(2)具有一定人口密度,出行以中短途為主;(3)城鎮化模式以中小城市或城鎮組團為主,農村地區與市鎮距離較近;(4)具有相對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有較高路網密度;(5)有一定的低速電動車制造能力,特別是在發展的初期階段。
以上述標準來看,山東、浙江、河北等地區基本符合上述條件,因此這些地區的低速電動車能夠率先發展,北部沿海經濟區、東部沿海經濟區是低速電動車市場的第一梯隊。從未來發展來看,如果低速電動車相關準入、標準和市場消費政策等問題能夠解決,黃河中游經濟區、東北經濟區可能成為低速電動車消費的第二梯隊區域,而長江中游經濟區、西北經濟區、西南經濟區的平原地區,將成為第三梯隊區域。當然,這只是從整體上而言,在一個經濟區內部,也會因為條件和需求的差異存在先后發展的格局。此外,大城市周邊的遠郊區縣,也有可能形成以低速電動車、電動自行車為主的交通接駁需求,這將取決于低速電動車充電設施、續駛里程、消費政策等因素。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青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801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