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眾汽車的一塊金字招牌就是品控,這也就是為何國人對德國車的第一印象就是質量好的原因。
品控做得好,其實分兩塊:一個是在開發過程的嚴絲合縫,打個簡單的比方,從專業產品質量的角度,你會發現大眾產品的縫道和面差都做到了最小;第二個是制造階段,這么多零件的安裝匹配都可以做到精益求精。
或許大眾的產品顏值不是最高的,但總給人很精致的直觀感受,上面兩點缺一不可。
不過,這兩點靠得都是反復地打磨驗證,而這需要的是時間。
在過去,大眾一輛全新開發的車型從立項到投產目前的時間為50個月,也就是四年多,相比一些自主品牌兩年就能出一輛車,時間要翻了一倍。
最新消息傳來,大眾汽車正在計劃將整個開發和生產周期從50個月縮短為36個月,也就是3年,那么這意味著什么呢?又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
縮短開發周期背后的問題是什么?
我們不妨從大眾目前遇到的困境談起。
不管是中國市場還是海外市場,大眾的燃油車和豐田可以說是并駕齊驅,屬于頭部的行列。
但在全球如火如荼的電氣化轉型浪潮中,大眾這艘巨輪有些找不到北了,雖然已經喊出口號All in 純電,但砸下去的錢、精力還有勇氣,卻沒有在浪潮中激起多大的水花,這也讓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兩點。
其一,中國轉型如火如荼,但大眾沒有更上節奏,海外市場對純電汽車的缺點以及綠色環保的實踐仍有動搖,這讓大眾有些進退兩難。
那么,緊跟市場腳步無疑就是當務之急,如果一款產品投下去50個月之后說,市場風格變了,那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36個月的確能增加很大的靈活性,這也非常符合當下流行的敏捷開發的邏輯。
其二,控制成本的需求。
假如在中國,新產品的開發周期直接減少了14個月,我們按300人員來估算的話,公司為其繳納的工資福利,以及軟硬件設備投入保守估計算每人50萬人民幣一年,那么光人力資源這一項,一年就可以省下1.75億人民幣。
大眾集團旗下這么多品牌,這么多車型,這將是非常可觀的現金流。
初步估算,大眾此舉每年將為集團省下10億歐元,即78億多人民幣。
哪些流程會發生改變?
要想知道哪些流程會發生改變的話,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一套全新產品的開發流程包含了哪些步驟。
按照大眾PEP開發流程來講,大大小小的節點非常多,最主要的是這四塊:產品定義、產品設計、產品驗證和產品量產。
其中,最沒有辦法省時間的是產品驗證階段,比如大燈,照明亮度、動態模擬、夜間測試等,在拿到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驗收之前,試驗測試是一輪接著一輪,并且涉及到法律法規的標準,基本是無法妥協的。
第二個難以妥協的環節,我認為是產品量產階段,這其中分為小批量生產、質量提升至量產級別、產量提升等。
這個環節關乎交付給客戶的質量,時間給的越長,產線上下來的量產產品質量越高。
而產品定義階段,涉及到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并且在大眾產品線相對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這個時間是有機會縮短的。
除此之外是產品設計階段,在造型創意靈感結束之后,數字模型設計、3D結構設計,到模具設計、零件設計,這些可以通過勞動力的提升進行優化。
簡單而言,本來一個人設計一個零件,兩個人一起做時間肯定短了,或者說一個人加班做,時間也能縮短。
因此,如果要把全開發周期縮短至36個月,那么壓縮的力度從大到小排列應該為產品設計、產品定義、產品量產和產品驗證。
其中,產品設計階段的速度提升也是目前車企在提升效率方面最好使用的手段,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車企的工程師們過往的朝九晚五到現在的“996”的工作時間上可見一斑。
對消費者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開發進度發生變化之后,和消費者相關的自然就是產品質量了。
在制造階段,縮短開發周期可能會導致質量把控的難度增加。
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新車型的開發,可能會對質量檢測和驗證工作造成一定的壓力,導致某些質量問題無法及時發現和解決。
特別是目前大眾已經存在的車機智能化等等相關的問題,或許會進一步放大。
第二個就是曾經引以為傲的細節處理或許將不夠完善,畢竟汽車是一個復雜的工業產品,一個零件安裝沒有滿足公差的要求,那可以說是“謬以千里”,而這也會影響到振動頻率等,影響到性能和體驗,可靠性以及最終的體驗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結束語:
當然,上述的這些潛在問題,大眾內部肯定是會進行討論,并最終形成全套的解決方案的,說不定,應對之策也早就有了。
而眼下,包括大眾在內的所有車企都需要通過更加敏捷機動的策略來應對風云莫測的市場,因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實現全面的電動化戰略目標才是存亡之道。
否則的話你想啊,如果有一天連大眾的造車品質都下降了,你還會選擇大眾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二師兄玩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1637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