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幾年前,自動駕駛還被認為是未來汽車交通的“黑科技”,高深莫測,無法觸及。然而,特斯拉的異軍突起改變了汽車行業的發展進程,電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席卷而來。
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跨行進入汽車領域,高喊“顛覆傳統”的革命口號,氣勢洶洶的向傳統汽車行業發起挑戰。自動駕駛正是科技巨頭看中的未來交通核心,谷歌和特斯拉在此方向已遙遙領先。
由于城市道路的各種目標比較繁雜,因此對于自動駕駛汽車而言,城市道路的駕駛,要比高速公路復雜。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經過升級的最新軟件系統,可以同時對“數百個目標”保持監測,其中包括行人、公共汽車,一個作出左轉手勢的自行車騎行者,以及一個保護學生過馬路的人舉起的停車指示牌。而目前,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一共記錄的里程數據已經達到了70萬英里。
不甘示弱的特斯拉在去年十月推出的Autopilot7.1,該軟件使得司機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能夠將駕駛系統交給汽車,被譽為是該領域最先進的技術。不過一旦駕駛者的手移開方向盤之后,系統會發出警報,提醒他將手放回方向盤,而且“隨時準備接管駕駛”。
谷歌和特斯拉的產品給人們觀念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加之各種媒體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炒作,似乎自動駕駛已經萬事俱備,亟待推廣。然而,自動駕駛汽車和人駕駛的汽車如何共處而不引起交通事故的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不過,這一點的隱患隱藏的巨大安全風險卻被媒體忽略了。
2016年2月14日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在山景城測試時與一輛公交車發生碰撞。DMV(加利福尼亞州機動車輛管理局)提交的報告中顯示,谷歌改裝的無人駕駛汽車雷克薩斯RX450h在行駛到交叉路口時,為了避免與路邊沙袋發生碰撞而變更車道,結果導致撞上了行駛在該車道的公交車。好在兩輛車的速度都很慢,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時速大約只有3.21km/h,而公交車時速也不過24km/h,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不過,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卻有所損傷,左側車輪、擋板以及一個傳感器在事故中損壞。
2016年5月7日,特斯拉的一輛ModelS無人駕駛汽車發生車禍并造成駕駛員死亡,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經開始對25000輛Model S展開初步調查。這起事故發生在弗羅里達中部的一段公路,當時一輛拖車正在橫穿馬路,迎面撞上了疾馳而來的特斯拉Model S。而此時特斯拉正處于自動駕駛模式,但是汽車并未自動剎車而導致事故發生。特斯拉稱:“在天空明亮光線的照射之下,自動駕駛功能和駕駛員都未能發現掛車的白色面,因此剎車功能就沒有啟動。
當然,這并不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第一次事故。2016年5月底,一名歐洲車主的特斯拉在高速路上追尾一輛大貨車;此前,一輛美國車主的特斯拉在5號洲際公路撞上行駛的車輛。這些事故都發生在Autopilot啟動的情況下,索性并未造成人身傷害,所以并未產生巨大影響。
這些都是“自動駕駛”被神化后的一些慘痛教訓。雖然特斯拉,奔馳還有其他豪華品牌都競相推出了一些不同程度的自動駕駛功能。但事實上自動駕駛技術目前仍處于測試階段,在公共道路上行駛都是帶有一定風險。
特斯拉也承認其自動駕駛技術目前仍處于公眾測試階段,用戶在啟動此項功能時一定要意識到其隱藏的風險。馬斯克曾經也在發布會說過it’s autopilot not autonomous,連他自己都不認可將Autopilot翻譯為自動駕駛。用我們常用的中文解釋,更準確的說法是輔助駕駛。
不過,從宣傳的角度,這就并不單單是糾正翻譯的問題了。媒體熱衷于報道特斯拉的一切黑科技,自動駕駛顯然更符合特斯拉行駛安全和尖端技術領導者的形象。再加上特斯拉鋪天蓋地的Autopilot成功使用的視頻,更讓公眾加深了印象。即便特斯拉也才曾提示注意自動駕駛的風險,但是顯然雙手脫離方向盤的形象顯然更加深入人心。5月7日,駕駛特斯拉的Brown在撞車后當場死亡,當時他啟動了Autopilot模式后就專心的在車里欣賞著《哈利·波特》,而當時他的車行駛速度極快。
特斯拉在此次事故的聲明中提到,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模式是默認關閉的,車主在啟動該模式時都會提到風險提示。不過,對于一項尚在公測的技術,把判斷交給消費者顯然是一項不負責任行為。特斯拉應該明確告知可以開啟自動駕駛的場景,在一些危險路段則完全鎖死自動駕駛系統。
從幾年前開始,自動駕駛技術就已經成為各大汽車廠商的必爭之地,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30家企業在致力于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預計未來四年,自動駕駛汽車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34%。但是,這起事故作為第一起自動駕駛死亡事故,給所有從業者都敲響警鐘,任何一項技術的推進都應該是謹小慎微,哪怕極小的風險,也有可能釀成彌天大禍。
相關文章:
1.5月7日發生的自動駕駛死亡事故,為何特斯拉現在才對外宣布?
2.車禍本可以避免,特斯拉自動駕駛的問題出在哪?
3.特斯拉Model S自動駕駛驚爆致命事故,車主注意:感知巡航控制≠完全自動駕駛
4.特斯拉事故下的思考,自動駕駛是智能汽車的終極目標?
關于這起特斯拉自動駕駛意外事故,歡迎在大牛說頻道投稿,說出你的看法!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冷鋒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44197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