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在傳出巴菲特持股比亞迪消息的前后,戴姆勒和比亞迪共同打造騰勢這個品牌的消息也出來了。翻翻資料,2012年3月騰勢這個品牌被正式推出,2012年4月,騰勢第一款概念車面世。
這么說,騰勢是個“老”資格,甚至老到馬上可能就要改款了。但不論怎么改,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它是一款價位不低的電動車。
在自主品牌純電動車終端售價基本徘徊在15萬以下的時候,騰勢從出生伊始就不打算與它們“同流合污”,它25萬的價位就標明了自己的不同定位。
所以,不論怎么改款,價位絕不會有本質變化,除非戴姆勒和比亞迪一言不合也翻個小船。所以,心中的疑問仍在:有人肯花25萬的代價買一輛電動車么?
駕乘是標桿
賣得貴,就得找到說服人買的理由。
騰勢的做法也很簡單:讓產品說話。
和騰勢接觸幾天,我幾乎很難挑出它有什么讓人感覺廉價的地方,反而處處顯示著自己的家長對造車是多么的擅長。甚至,它能勾起你購買一輛的欲望。
比如車內四個車窗都采用了一鍵式按鈕,且不說按鈕的精致手感在自主品牌里很難找到,就說按鈕那可愛的造型就不屬凡類。
乘坐的舒適性,也對得起它高昂的售價。它底盤設定是舒適取向,懸架對路面顛簸的過濾做得非常好,好像和有點悄無聲息的動力系統商量好了,悄悄且柔柔。
稍微激烈駕駛時,車身的左右晃動無疑會大一些,但也不至讓人眩暈。
騰勢看起來很怪車身,既不太像MPV又不太像兩廂車,既不太像SUV又不太像典型的兩廂半。但這個怪異的車身發揮的優勢就是,打造了寬敞的車內空間,尤其是后排。類似兩廂半的尾部造型也同時保證了足夠的后備廂空間,騰勢用戶基本不必為空間發愁。
眼光要更挑剔
對除了Tesla之外的電動汽車,我們好像都基本不太去理會一款電動汽車的駕乘的感受,因為那好像是有點奢望。但對于25萬的頭頂戴姆勒光環的騰勢,我們必須更加挑剔。
很明顯,騰勢的轉向手感也有點鶴立雞群。轉向的初步感受明顯是有著奔馳風格的,輕柔中帶有淡淡的彈性,回正時也有著輕輕的粘手感。可它也算不上完美,受路面的影響,有時候轉向的彈性會像迷路的小鹿那樣引發你的一些不安,好在這對不那么挑剔的駕駛者來說也不是問題。
我始終認為,汽車的動力儲備應該是伴隨著價格而提升的,騰勢的動力儲備相對來說無疑顯得有些貧乏,這主要是受車重的拖累——它誕生的那個年代,電池容量和重量比沒有現在這么好。當你按下擋桿前的SPORT按鈕時,雖然它也能立刻扮演出一種身輕如燕之感,但2噸多重的車身在你轉過一個急彎時就會露餡。在國道或山路的超車也會是對你耐心的考驗。好在,北京是個平原城市,絕大多數車主也不會開著它去山區郊游。
另外,擋桿右前側有動能回收系統的調節按鈕,分兩擋的回收強度。按我駕駛的感受,如果每個級別都再稍微弱化些,會更符合普通駕駛者的習慣。
對了,盡管電動車在低速行駛時的行人警示系統還沒有強制性的法規,但我本來期待在騰勢上能夠看到這項配置。
充電是短板
盡管不算完美,但在一眾自主品牌的電動車里,騰勢的駕乘表現就像它高高在上的價格一樣突出。但,它的充電也實在讓人郁悶。
可能還是出生早的緣故吧,它的重量和續航里程也還是稍有些不匹配,廠家給出的綜合續航里程只有250km左右,盡管它實際的表現可能比這還要樂觀些。
但,在充電方面它的表現也難以完全消除電動車主的憂慮。在北京,我就遇到了有快充樁不能給它充電的情況,客服說,雖然接口都一樣,但他們的充電樁只有騰勢不能充,因為騰勢要求的充電電壓在500V,充電樁的最高提供電壓是450V。
我還遇到過不少的快充樁,不知道是質量不好還是別的原因,充電電流只能達到40A左右,充滿電要3個小時,讓我一度認為充滿這輛騰勢就是需要3個小時。后來終于在北京的南四環的一個角落,找到另外一種看起來就高大上的充電樁,充電電流竟然能達到80A,在1個小時左右就能把騰勢充滿。
但,有多少車主會像我一樣滿北京去找不同的充電樁呢?如果你的家和單位附近只有前一種充電樁,你也只能忍受,因為開車很遠去找別的充電樁,回來可能又沒電了。
回到根本吧,如果你家或單位不能實現慢充,別說騰勢,你還是別買任何一種電動車了,因為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充電對你不是問題,25萬的價格雖然看著不靠譜,但這車本身,還是靠譜的。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國舜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44354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