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蘋果又開發布會了,據說這次新品價格不到兩萬,部分大陸果粉表示,太便宜了,不值得買。這很有可能是開發重心轉移,蘋果已經全面著手挑戰汽車市場了。
聽了那么多傳說,蘋果造新能源大概是我聽到過有造車想法中最靠譜的一個。
但就在前幾日,蘋果公司汽車項目宣布裁員,還是如同往常一樣,不管是科技圈還是汽車圈的,都開始瘋狂的刷觀點。造車的確是比造手機工序復雜太多,但要是真的放棄造車,這可讓果粉怎么保住社會精英的地位?
暫且不說蘋果的企業文化,近年來蘋果手機用戶數量的不斷上漲就已經表明了,大眾已經默認了蘋果產品,這是對一個蘋果品質的認定。一個有品質認同的良好基礎下,擴展自己在開發領域的廣度。跨界造車對蘋果是個挑戰,也只是個一般的挑戰。
領導層的調整,和陸續撤職的工程師,讓蘋果造車不被外界看好,甚至更有猜測,此計劃已經流產。在沒有得到官宣的消息之前,這都只是外界的猜測,但是我覺得等蘋果官宣這事兒,應該是不可能了,一個全球頂級的手機公司突然跳出來說:哎,不好意思啊,各位,這車我們造不了了。”畫風完全不對嘛。更何況這是蘋果CEO庫克親批的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所以我可以放心的告訴吃瓜群眾,這事兒不會這么簡單就結束的。
關于跨界造車公司的新聞近幾年屢見不鮮,比如國產手機品牌華為在2013年就與造車傳過一段緋聞,但最后在媒體聲明中又表示,專注于信息、通信、技術等領域,主張與汽車制造企業廣泛合作,目前還沒有沒有進軍汽車制造業的計劃。吊了花粉(華為粉絲)那么久的胃口,真的不怕掉粉嗎?
格力集團的董姑娘也相當擅長進行多元化的投資,對太陽能發電研究已久的格力來說,走向新能源汽車是很順其自然的事。雖然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易車創始人李斌也開始著手了蔚來的造車理念,今年4月和江淮簽署了制造的合作協議,據悉,雙方將共同改造江淮現有的生產線,由蔚來方面組建一支300多人的制造團隊深度參與制造全過程,合作制造一款高端電動汽車,未來年產量將在5萬輛。就國內新能源而言,我倒是很看蔚來的未來。
前幾天剛剛在洛杉磯開完發布會的“發布會狂魔”樂視早在今年4月亮相了全新的LEsee概念車,北汽董事長曾在一次公開場合上提出“汽車企業未來可能會成為互聯網企業的貼牌制造商”的觀點,甚至表示愿意代工生產樂視汽車。除此之外,樂視還獲得了阿斯頓馬丁代工廠和美國高科技純電動汽車公司faraday future在北拉斯維加斯的新廠支持。樂視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互聯網制造工廠的企業,樂視每次都是大手筆,難怪一言不合就開發布會。
原汽車之家CEO李想也有自己的造車邏輯,車和家的核心技術包括三個方面:整車工廠、電池技術和車聯網。全鋁車身配套的BMS和電池工廠,年產30萬輛,車型將采用換電模式,不依賴充電樁,量產車型還將學習特斯拉采用直營模式。李想這個餅畫的有點大,但是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眾多造車的夢想都還在實現的路上。<華爾街日報>稱,此前蘋果的造車團隊人數已經達到1800人,除了研發無人駕駛系統之外,還包括動力電池,傳統汽車設計和制造以及車載操作系統。蘋果在汽車制造領域的研發除了北美團隊,在德國柏林還有一個秘密專家團隊。說散就散實在說不通,設計是蘋果的最大優勢,雖然從最近發布的蘋果產品來看,設計靈感可能有些枯竭的嫌疑,但是果粉還是很期待最后蘋果汽車能夠亮瞎眼。
但是至于制造這塊,我已經能嗅到有很多企業排著隊和蘋果合作得氣味了。據權威的大摩預測,蘋果汽車業務到2030年時,價值將達到6.7萬億美金,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電動車加無人駕駛最大的產業嗎?無論從哪個角度甚至是權威數據來看,蘋果肯定都不會放棄做汽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觀察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4672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