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1月9日開幕的2017年底特律國際車展,拉開了今年國際車展的大幕。這屆車展的主題之一,是將AI(人工智能)技術導入車輛。在展會上,各大廠商向觀眾們展示了在車輛中應用AI的可能性。
近年來各大汽車廠商在車輛AI技術研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次展覽,就是對研發狀況的一個階段性匯報。AI技術的參展,標志著各種車輛駕駛相關技術已經經過了概念論證、技術論證以及總體設計等階段,開始進入各子系統的研發過程,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自動駕駛技術將會帶來新型的交通體驗
背景:以車輛為載體,強化人與社會的關系
大家知道: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全世界的車輛業界需要重新定義與未來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新型人—車關系。而將這種關系變成現實的手段,就是人工智能技術。從原理上講,自動駕駛技術也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個方面。近年經常在網上被提到的互聯網汽車這一概念,也是將人—車關系置于社會這一背景的體現。
平時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當我們坐在方向盤前,踩下油門的瞬間,就建立了自己與社會的聯系。當我們打開轉向燈,就是在向車輛周圍(即“社會”)表示出我們的行動意愿;而信號燈、標示牌以及路面標線都是社會對我們駕駛行為的約束。
以前,電腦、手機等信息端末將社會與人們連成一體;現在,車輛承擔著人與社會交流的紐帶和橋梁;未來,經過技術強化的車輛也會更有效地進行社會與人們交流。
奧迪推出了具備人工智能功能的概念車“Q7 Deep Running Concept”
大目標:人----車協調
為實現最大限度的安全行駛,如何協調人----車之間的關系,是在研發自動駕駛技術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駕駛者是車輛操控的主導方,廠家在設計車輛時無不充分設想用戶可能的行為模式,并設置相應的功能以滿足駕駛者的需要。但將來僅能做到這一步的車輛將會顯得不夠給力。
未來的車輛不僅要成為駕駛者的助手,還要成為駕駛者的知己,并在適當的時候對駕駛者提供建議。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可在更高的層次上保證駕駛者的安全。
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冬季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豐田公司公布了其解決方案——豐田概念車“Concept-愛i”。其中心思路是:駕駛者與車輛抱有同樣的目的,有時相互關注,有時相互幫助。因此,這個概念車中設置的AI可以通過觀察駕駛者的表情來分析其心理狀況和疲勞程度,在必要的時候自動切換到自動駕駛模式,或根據駕駛者的心情來設定相應的行駛路線,甚至可以主動與駕駛者進行對話。一句話,只有保證駕駛者有個愉快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行駛的安全性。
豐田的人—車協調概念車“Concept-愛i”
現實:乘坐自動駕駛車,是個痛苦活兒
目前的自動駕駛車還仍然處于研發的途中,在絕大多數場合需要駕駛者在座位上進行監控。實際上現階段可以說是自動駕駛車發展過程中最為困難的時期。這種困難不僅僅來自于車輛本身的軟件和硬件系統的不足,還來源于因為這種不足所帶來的駕駛者對自駕系統缺乏信心。
據測定,自駕系統車駕駛者最為精神緊張的,反而是進行自動駕駛的時間段!在這段時間里,駕駛者不僅要像正常駕駛時一樣觀察路況,還要同時監視自駕系統的操控狀態,隨時準備接過方向盤!
坐在方向盤前面,忍受著介入操控的欲望,也許是一種鍛煉心性的好方法。
雖然目前自動駕駛車還沒有上市,這種經驗還沒有成為駕駛者的共識,但生活中類似的體驗還是隨處可見的。
比如,筆者家中的掃地機器人iRobot,盡管它在家中的沙發下、床下和桌子下面跑來跑去地清掃,可是卻對屋子中間空地上的那片灰塵視而不見!不論是誰看到這種狀況都會心情不好。
可是,吸塵器的工作畢竟是個安全的、緩慢的過程,其中不含任何危險性。而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就不是這樣了,每個瞬間都充滿著危險。因此駕駛者的心理負擔就更加大。
當然,從目前自動駕駛車的研發水平看,雖然距離完全脫離駕駛者的監控,由車輛自行行駛的目標還很遠,但畢竟讓我們看到了前進的足跡。
研發手段:車企與電器、網絡企業的跨行業協作
跨產業的協作的可能性在于,目前的車輛已經很難說清楚是否算一種附加了車輪的電器。實際上現代車輛中相當部分的運轉都是通過電腦來進行操控。
而其必要性則來源于兩方面:首先,目前車輛的智能系統的開發,是一個涵蓋了機械、電子、網絡以及數據分析等各方面的大型的系統工程,僅靠車輛企業一家的能力是無法實現的。特別是自動駕駛的過程中,需要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敘述的處理,才能向中控系統實時提供必要的行駛信息。比如,在日產某型自動駕駛研發車輛上,共使用了包括可見光攝像頭、紅外攝像頭、激光以及厘米波雷達等傳感器12只。沒有一個強大的信息處理中樞是無法勝任處理工作的。而這方面卻正是信息處理企業的長處。
信息處理能力關系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敗
其次,雖然以谷歌為代表的網絡企業具有資金及人才儲備的雄厚優勢,但是完成自動駕駛系統所需要龐大的行駛數據,僅靠自身的努力是無法完善的。
據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介紹:自動駕駛汽車要獲得當局的上路行駛許可,需要積累100億公里的行駛數據,這相當于100萬臺車行駛1萬公里。很顯然,這種規模的數據收集工作,沒有汽車廠家的參與是無法完成的。
每個交通元素都是一個信息發送源
因此,在這屆展覽會前后,傳出了日產汽車公司與日本著名網絡技術開發公司DeNA進行業務協作,共同研發自動駕駛系統的新聞。
日產推出了自動駕駛概念車Vmotion 2.0
合作,是個雙贏或多贏的舉措
傳統汽車廠商與信息關聯企業的合作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通過這種合作獲得相對充沛的研發資金。以最近發布的豐田、BMW與美國信息處理企業NAUTO的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車為例:在這項合作中,豐田不僅可以得到NAUTO在信息處理方面的技術支持,還在這次合作中得到了德國保險公司安聯集團(Allianz SE)的大筆投資。
2017,將會是怎樣的一年?
對于日本的汽車廠家和車輛愛好者來說,今年是“車輛大年”。因為兩年一度的東京國際車展將在今年年底舉行。作為日本車企的“主場”,各企業紛紛集中力量,爭取在這兩年一度的盛會中推出自己最新的研發成果。
本田爭取在2018年實現北美上市車中電動車比例過半
日本車企不僅要在這個車展中向觀眾展示新技術,更重要的是向其 “婆家”——日本政府展示成果,并希望能由此而引導政府的產業政策走向。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聞巖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4850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