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X鐘書《圍城》
8月30日開始,汽車圈被一組車禍圖片刷屏,一起發生在湖南郴州的交通事故造成3死1傷的慘劇,雖然不知道其中4人是什么關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數個家庭的幸福就此灰飛煙滅。愿逝者安息!
車禍每天都在發生,但總結這一次能夠引起汽車圈廣泛關注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這輛事故車是國內SUV市場上風頭正勁的廣汽傳祺GS4,更重要的是因為這輛GS4之慘狀:攔腰橫斷,四分五裂,支離破碎,一片狼藉。
車禍常有,而“橫斷”不常有。國人向來看熱鬧不嫌事大,本著事后諸葛亮的精神,在鍵盤上對新聞主角——廣汽傳祺(不知道該稱這輛GS4為“嫌疑人”還是“受害者”)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從設計到研發,從工藝到裝配,從平臺來源到底盤結構,進而從市場銷量聯系到安全缺失。
在官方部門的事故鑒定調查報告公布之前,筆者對上述觀點不做評判。
筆者關注的是在這場偶然發生的事故背后,是否存在著一個“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在事故現場中,這輛傳祺GS4車頭部分損毀較小,但從車身到底盤被橫向切斷,完全分離的車頭和車尾兩部分相距十幾米,可見當時撞擊力度之大!
根據當地政府給出的解釋,事故原因是車輛高速側面碰撞水泥防護欄,導致事故車輛從右門檻底部位被切裂,車輛嚴重損毀。
注意其中關鍵詞:側面碰撞。
公路上跑的車輛越來越多,汽車正面、側面碰撞就成為最常見的交通事故。相關統計數據表明,由于我國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以平面交叉為主,側面碰撞成為發生頻次最高、造成受傷人數最多的交通事故。
同時,汽車側面又是車體強度較薄弱的部位,側面碰撞剛度約為正面碰撞剛度的1/12,而車內乘員同強烈貫穿的撞擊物之間僅隔著車門和20~30cm的空間,一旦受到來自側面的撞擊,乘員將受到強烈貫入的沖擊載荷作用,危及生命。交通部門統計數據表明,側面碰撞中所引起的人員致傷率要高于正面碰撞1倍左右。
回到這次事故,這很容易讓人追憶起十幾年前,也就是2005年1月發生在杭州的廣本雅閣“婚禮門”事件,同樣的車身側面撞擊路邊水泥隔離墩,同樣的斷裂為兩截,同樣的傷亡慘重,同樣的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汽車圈的大討論。
所不同的是一年之后,即2006年1月,國家正式發布了《汽車側面碰撞的乘員保護》標準(GB20071-2006),并于7月1日正式實施。同年C-NCAP正式實施,可變形移動壁障50km/h側面碰撞試驗正式被納入到碰撞標準中來。
可以說以此為起點,中國的汽車從設計研發到生產制造,在側面碰撞被動安全的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還遠遠不夠。
在實際發生的交通事故中,由于中國的道路情況極端復雜,并且各種車輛、人畜混行,車輛在躲閃不及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側滑而撞擊道路兩旁的諸如大樹、電線桿、水泥墩等柱狀障礙物。這些障礙物的剛度巨大但接觸面較小,對車輛側面局部侵入量要遠大于車與車之間的側面碰撞,因此對車內乘員造成的傷害非常嚴重。
這就是側面柱碰撞,與兩輛車的側面碰撞相比,側面柱碰撞對車輛以車內乘員的傷害往往是更大的。如同前文提到的兩次車禍,造成車毀人亡慘劇的事故原因都屬于側面柱碰撞。
聯系到這次事故中的傳祺GS4,發生斷裂的地方是在汽車前底板和橫梁的搭接部分,這里包含大量拼縫焊接區,屬于整個車身的薄弱點,車企在對此設計研發階段應該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在此,作為生產廠家的廣汽傳祺應該對此進行自省。筆者就此詢問一位業內汽車碰撞安全專家,他甚至直截了當地表示:“這種情況在成熟的產品上一般不會發生?!?/p>
但更應該得到警醒的應該是相關碰撞標準的制定部門,以及長期以來我國汽車側面柱碰撞相關標準和試驗的缺失。
實際上歐美國家早已實施了針對側面柱碰撞的法律法規,如歐洲的UN R135和美國的FMVSS法規,E-NCAP、US-NCAP都有針對性的測試項目,達不到側面柱碰撞標準的車型是絕無上市可能。
但是在中國,因為缺乏針對性的法規和碰撞試驗標準,繼而造成汽車廠商也缺乏針對性的研發和投入,繼而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側面碰撞和側面柱碰撞雖然只有一個“柱”字之差,但是其碰撞模式、人體傷害機理等完全不同,不能簡單地歸為同一類碰撞形式,因此在汽車設計上不僅要重視側面碰撞,更要關注側面柱碰撞。
為此,筆者呼吁相關部門對汽車側面柱碰撞引起足夠重視,盡快將其納入到相關碰撞安全標準中來,提高和改善我國汽車的被動安全性能,從源頭上減少甚至杜絕諸如以上車禍中人間悲劇的發生。
在此,特別需要提醒包括廣汽傳祺在內的自主車企,盡早在設計研發上對側面柱碰撞的安全標準進行投入和布局,因為相比于早已在國外通過嚴苛標準的合資品牌,顯然處于劣勢。
另一消息,雄心勃勃的廣汽傳祺將發力海外,進軍美國和歐洲市場。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能通過歐美相關針對性認證試驗,進軍歐美市場就是兒戲。
撰稿:燕十七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建約車評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55960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