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正開著會,快開完了,聽著倆老美扯淡,然后看到手機里一條消息,某賈總在一個群里發了一張模糊的PPT偷拍,說是游戲站看來的,瞄了一眼……
我 被 震 驚 了!
項目代號「DF91」,平均物料成本($96,583),項目概述由于供應商放款問題停滯「on hold due to payment issues to suppliers」……BOOOOOOM!
這還能是什么!這是「為夢想窒息」項目的內部開發文檔項目概述!
開完會搜了下,Google搜圖最早來源,騰訊深網《揭秘FF內部評估報告:賈躍亭曾計劃FF91賣12萬美元一輛》,這都寫了項目概述 / Executive Summary,這圖里所謂「DF91」項目底兒漏,這哪里是內部評估報告啊。
這是整車研發項目的節點報告概述頁,一般僅有項目經理或項目管理組的核心人員才有權限獲取或編輯,這次的泄密等級,有點嚇人。
對了,分析這種東西容易漏底,所以有些信息我也不分析了,大家自由發揮,自由發揮分享的時候,注意不要漏了自家的底,畢竟各家的電動車盛宴還沒拉開,2019年前后、2020年左右,我們再見。
行文有點長,概述一下就幾點,
泄密級別很高;
項目現狀停滯由于拖欠供應商款項;
項目如重啟12月后可投產VP;
車是真做了,而且做的七七八八了,重啟后四個月就能Final Engineering Sign Off;
投資數字有可能估低了;
財務狀況據描述惡化嚴重;
目前項目銷量假設未根據項目時間推后更新;
還有其他例如缺乏供應商支持、重新開模成本增加等潛在隱患。
先放大圖,好了開始念PPT。
首先是抬頭,「Executive Summary」,好,跟我念一遍,「項目概述」。
這個PPT的目的上來已經很明確了,「Review Program status to Plan & Help Needed」,審閱項目現狀以計劃與所需幫助(語法好像不對)。
項目時間,嗯我其實一開始視線被錢吸引了,我們按順序來,這頁項目Timing寫了接下來的關鍵時間點,
首先是「Re-Start Supplier / Engineering Support」, 重啟供應商與工程研發支持,好了第一個重點畫好,該項目確實停滯了,供應商與工程研發都停了。
時間點是TBD (Jan?),看來就連畫PPT的朋友啊,都不知道一月(Jan)是不是能重啟,好這是第二個重點,證券日報之前的獨家說某公司在12月13日拉到10億美元融資的,10億美元融資,扣除之前另外幾家媒體所稱的「一筆超過4億美元、利息率為12%的可轉債」與「大約1億美元的未付賬款」,該公司手上剩下的錢是肯定夠這個地球上的大部分汽車公司支撐一個全新平臺電動車研發進展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
仍然不知一月是否能重啟,這份PPT制作的時間點將很關鍵,能證明該公司是否真的拿到了這么多錢。
接下來第二個重要項目節點被設定為「FESO - Final Engineering Sign Off」,鄙人公司不是這么叫的,問了下窩窩好像是這么叫的,那么恭喜該公司,有一個來自窩窩系統的朋友給你搭建了FESO節點這個概念。
時間點是「Re-Start + 4 Months」,重啟四個月DF91項目就可以FESO,嗯,以這個進度如果不是犧牲客觀規律,那么DF91項目確實應該已經實現了60~80%以上的工程研發進度,不過各家公司不同,拿不準,這可以說是第三個重點了。第三個節點被設定為「Gamma Build - Design Validation / compliance」,很不幸鄙人公司又不是這么叫的,問了下通用系好像是這么叫的,再次恭喜該公司,有一個來自通用系的朋友給你搭了樣車測試驗證的一個節點。根據文字描述基本可以算作設計驗證車,不過這目的又和后面的VP節點有點重了。。。
時間點是「Re-Start + 7.5 Months」,很好,該公司從設計凍結到樣車試制的時間段看起來是比較保守的,沒有大躍進。
第四個節點被設定為「VP Build (product ready for first build in plant)」,很不幸鄙人公司是這么叫的,不過鄙人公司前緣一堆,也不知道哪個前緣的前員工,哎,搭建了該節點。不過根據文字描述,該公司將VP節點與工廠試生產節點直接關聯了,跳過了VP驗證與生產線調試,好了第四個重點,DF91項目的量產產線與VP樣車是一條線,這與特斯拉之前Model 3的小批量交付概念應該是接近的,小批量交付與驗證、調試同時走,樣車也賣了,驗證、調試流程「云測試」。
時間點是「Re-Start + 12 Months」,不過這個時間長度看起來倒又不算激進,量產產線與VP直接共線沒有節約時間節約出一朵花來,如果加上Model 3上特斯拉遇到的爬坡六個月,倒又和傳統車企沒多大差別了。
好,這段就是項目目的、闡述產品定位了。
「All new DF91 program is targeted at the luxury EV segment and will provide unparalleled refinement, performance and connectivity.」
第五個重點,與當時某總的夢想很符合、很窒息,目標豪華電動車級別,提供無法比擬的質感、性能與Connectivity,這與去年1月3日拉斯維加斯上展示的某品牌樣車挺符合的;
我們看下那臺車(與該頁PPT有沒有關系鄙人不知道啊)。
已經離職去了與FF鬧出大不愉快的Stefan Krause的新公司的Richard Kim,這位前寶馬i3與i8設計師操刀了當時的FF91整體設計,非常符合電動車本質的空間利用,科幻前沿又富有質感的設計,介于MPV與SUV之間的體型卻不顯臃腫,就連Lidar激光雷達也很有美感地集成在了車體上,這是激光雷達第一次裝在所謂「量產車」上、第一次比較美觀地出現在車上。
動力表現去年的發布會也用另一臺動態樣車展示了,1050馬力的電機蠻力之下,2.39s的0-60mph成績,對于這樣的體型,達到當時三四年內的業界領先地位是不成問題,與特斯拉慣常使用的feature car創紀錄手法一脈相承。充滿走700km,當時的PPT數據是100kWh,如果是NEDC,那這個效率并沒有到嚇人的水平,有一份當時的報道寫EPA可達到378 mile,這個數據還挺棒棒的。
Connectivity而論,面部識別為基礎的那套車機與中控巨屏我就不回顧了,我們繼續回到本頁PPT。
一整年前的拉斯維加斯有這么一臺樣車
故人已不在
激光雷達居然能美觀,確實第一次見當時的另一臺樣車
這臺動態樣車看著內飾確實是樣車狀態
動態樣車的內飾
對了項目代號也出來了,「DF91」。
「The DF91 will be the flagship CUV for FF and will define the brand. It will be sold in the US to start, China to follow quickly and will eventually be sold in the European market.」
這句信息量就是項目代號「DF91」將成為FF的旗艦(好吧還有其他車,鄙人并不知道這個FF是什么公司),打造FF的品牌,目標市場以北美為先,中國跟上,最終到達歐洲。算第六個重點吧,目標市場美中歐。
「The high level objectives of the vehicle line are to:
Introduce / define the FF brand (品牌)
Launch industry leading battery & propulsion technology (電池與推進技術)
Showcase industry leading vehicle autonomy(自動駕駛)
Introduce the LeEco ecosystem paired with a fully connected vehicle.」
本段也算有第七個重點,某總都這個節點了還想著拿DF91項目作為LeEco的Lead Program。。。(誒這里的LeEco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
本格為空,我標出來就為了吐槽又和某司一樣的標題。。。
好了切入真正的重點,這一格全是重點啊啊啊。
「Margin:
Average vehicle MSRP = $122,549
Average vehicle material cost status is ($96,583); ($15,069) worse than objective.
Average vehicle contribution cost status is ($19,500); 2,007 better than objective.
Average vehicle contribution margin - $339; ($16,404) worse than objective.
Average vehicle per vehicle PBT - ($9,445); ($24,132) worse than objective.」
單車平均MSRP為12萬2千多刀,什么概念呢?這個均值基本在特斯拉Model X往上走兩萬刀的水平,100D的起價$98,500,P100D的起價$135,500;這個平均MSRP比北美全尺寸豪華SUV也就是凱雷德、領航員、奔馳GLS這個禽獸級別的平均成交價高出了近四萬刀。好了,你們自由發揮吧。
對了一般項目概述不說Avg. MSRP,而說Avg. Revenue,因為經過優惠等因素的計入,平均單車Revenue要比平均官方指導價低不少,這個數字放這里真是好看作用明顯。
單車物料成本現狀九萬六千多刀、目標值八萬一千多刀,防止漏底我刪去了行業平均的豪華車成本與可能各大車廠正在進行研發的電動車可能水平,你們自由發揮吧。
單車Contribution Margin僅為339刀,這個可憐的三百多刀margin主要怪罪于物料成本壞掉的一萬五千刀;采用奔馳公布出來的一項估計,部分電動車型在初期利潤率將只有當前內燃機車的一半,這個數據我的猜測是接近10%,如果考慮奔馳不在早期的電動車上高成本的Lidar激光雷達而論,這個可憐的Margin水平大概情有可原。
單車平均PBT ($9,445),打了括號是負的意思,PBT是稅前利潤的意思,好了我們記住這個數,我們接著看投資,文末我們再合計。
「Investment
ED&T & Prototype Status: ($354.3M), ($98.5 already paid)
Vendor Tooling Status: ($328.0M), ($13.1M already paid)
Incremental Risk: ($133.8M).」
某總啊,你這現金缺口有點。。。大。。。
ED&T 工程研發測試費用,Prototype樣車試制費用,現狀三百五十多Mil,已付98.5Mil;
供應商模具費用,現狀近三百三十Mil,已付13.1Mil;
先算個缺口,($255.8M)的工程研發費用缺口,($314.9M)的供應商未繳款缺口;
好的,新增風險還有一百三十多Mil,目前的最壞打算是($704.5M)缺口,也就是($0.7B),以今天的匯率而論,總投資缺口還有45.8億人民幣。
先按照某總工廠租到了算吧,你們自由發揮。
哦對了,這里只有ED&T與樣車成本還有VT,大哥VO、Launch歸在哪里呢?
這點錢加一起,一個從頭做起的新BEV,三電技術全都自己來,還要加上Level 4的自動駕駛,這個項目總投資才($0.82B),我怎么覺得有點少呢?
「Volume assumptions (changed due to product / manufacturing timing)
Current: 2018 - 6,000, 2019 - 30,000, 2020 - 50,000, 2021 - 50, 000」
量的第一個槽點,就按照前面一月的重啟timing來走的話(Re-Start at Jan),「Re-Start + 12 Months」也是在2019年一月才能有正式產線上的第一臺車,2018年這6k的量,難道是Gamma build之后的各種build嗎。。。
一合計,好的這大概是按照去年既定的計劃走的量,租的工廠好像才剛剛打掃干凈,設備采購上線一年內出車,好像。。。不太符合自然規律的第二個槽點。
后兩年的滿負荷50k,就算是美中歐三地上齊的量了,那就算和特斯拉覆蓋市場相近吧,今年前三季度Model S加上Model X的交付量為73k,保守估計今年全年100k,兩個便宜大幾萬美刀的車加起來全年100k,嗯,大概過幾年電動車市場會更成熟吧。。。(我覺得這也是槽點
項目小結,這種欄目呢一般就是開始訴苦了。
「The DF91 program is on hold due to payment issues to suppliers. Final timing through SOP is unable to be determined due to this issue. Relative timing is available and noted.」
本句主要訴苦項目進度。
項目進度目前停滯,由于供應商款項不到位問題。最終投產時間將由此問題(供應商款項)決定。相關時間進度可查并已在報告中呈現。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ncerns with incremental investment risk in ED&T, Vendor Tooling and Prototype categories due to uncertainty in:
Re-engaging suppliers and potential renegotiations regarding terms
Increased need of prototype tolling that was not in the initial plan
Increased gamma prototype costs as evidenced by beta build
Increased tool modification costs driven by early tool KO」
本段讀完,如果你是項目主管工程師、或是其他什么大官,應該會做出以下一個要求。。。重新評估項目投資現狀。。。
主要反映問題投資在先前列出的三大類目中可能有增加的風險:
供應商重新進入與潛在的重新談判
增加的樣車模具成本
增加的Gamma build成本(Beta build已證實)
增加的模具更改成本(由于提前開始模具開模)
前幾條都容易懂,最后一條則是急吼拉吼初創造車公司縮短研發周期、嘗試軟模硬模一起來、CAE模擬測試后直接開模上產線朋友的通病。
最后一個欄目,重大問題,居然項目小結還沒把重大問題說完。。。這欄目在敝社可沒見過。
「1. Lack of support by majority of suppliers due to late / non-payment of invoiced work and challenges re-engaging them to continue program
2. Significantly degraded financials - Avg. vehicle PBT at $(9,445)
3. Other, specific technical issues noted in the significant issues summary slide」
第一句,依然是供應商問題,由于先前的欠款問題,缺乏大部分供應商的支持以繼續項目。
第二句,惡化嚴重的項目財務,平均單車PBT近負一萬刀,按照上面預估的銷量水平(未根據項目時間變化重新估計),18年至21年,136k的量,該項目總稅前盈利(1.28B),括號內是負的意思。。。以今天的匯率計算,83.2億人民幣,負的。。。再計入總投資那欄聲稱的($0.82B),合計一下大概($2.1B),確實不是這么加的,但是這么加一下示意一下,以今天的人民幣為計,136.6億人民幣,負的。
第三句也沒啥了。對了第二句有最后一個重點,「Avg.」縮寫下有Windows自動糾錯的紅色下劃線,這是在PPT編輯模式下的偷拍,不是打印件,不是PDF。
自由發揮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JENWAYZ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60773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