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相關報道稱,中國正在考慮2019年進一步削減電動車補貼計劃,政府希望通過削減電動車補貼計劃,從而敦促汽車制造商依靠技術創新,使車企不再通過財政補貼來開發新能源汽車。而此后,中國政府的重點將會放在推動技術進步方面,以確保新能源汽車的長遠發展。
消息還稱,明年電動汽車的平均補貼可能會比2018年降低逾三成。目前,電動汽車的補貼公路數為150公里,而新政策則規定,一次充電續航到200公里以上的電動汽車才能獲得補貼,這無疑加重了新能源車企的壓力。與此同時,對于續航400公里以上的電動車的經濟激勵,將被升至5萬元。
7月2日,國家雙積分政策才剛正式落地,又傳出中國要在2019年進一步削減電動車補貼的計劃,這對于車企來說,真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造車新勢力此后的命運會如何?那些依靠補貼還未發展起來的車企又是否會因此夭折?補貼減少后,消費者購車成本又是否會增加呢?
“后補貼時代”的造車新勢力何去何從?
新能源作為一個新興的汽車產業,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看做是中國自主品牌彎道超車的機會,而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自2010年起至今,近9年的時間里已累計補貼高達1600億元人民幣。但近兩年來,國家的新能源補貼逐步進入2020“后補貼時代”,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在今年年初就表示過,2018年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會再度削減,到2020年底前補貼會全部取消。 從今年2月,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提出了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新方案以來。經過了4個月的補貼過渡期后,2018年的補貼新政終于在6月12日開始正式執行。新政取消了續航里程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且對續航里程以及新能源汽車各方面的綜合指標提車了更高度要求。 一系列的政府補貼退坡政策,無疑給了新能源車企巨大的壓力。尤其對于還在初長成階段的一些造車新勢力來說,更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曾經依靠政府新能源補貼才跨進“門檻”的,例如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如今還在面臨交付難的問題,“后補貼時代”就已經迫近。行業里的淘汰賽已經開始,沒有產品的大范圍交付,就沒有市場積累,那么,到2020年誰能不依賴政策活下來的時候,就會“被”出局。 2018年是補貼退坡的又一年,而自此之后,政府的補貼還會逐漸消失。如何在“后補貼時代”打破發展的阻力繼續前行,是當下新能源車企的一個嚴峻問題。優勝劣汰的行業洗牌時代或加速來臨,若不想在這個時代被淘汰出局,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往前走。
消費者購車成本是否會增加?
隨著政府新補政策的落實和即將到來的2019年補貼方案的出臺,新能源車企的補貼不斷下調,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成本是否會因此增長呢?國家補貼少了,那么多出來的那部分錢,是車企承擔還是消費者承擔呢? 目前來說,企業在消化補貼退坡壓力時的做法通常非為三種:適當提高售價、挖掘自身潛能、要求電池企業降價。一般來說,車企會選擇通過后兩者來解決這一壓力,畢竟現在新能源市場的競爭過于激烈,車企通常不會選擇提高售價的方式來應對補貼退坡。 而車企除了主動承擔補貼退坡的影響之外,還會非常敏銳地依據新的補貼政策調整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策略。并且,國家在新能源補貼退坡政策實施后,也會對應出臺相應的別的政策。所以也就意味著,對于終端的消費者來說,可能會感受到補貼退坡帶來的一些價格上的輕微浮動,但大的價格壓力是不會有。 國家逐步削弱補貼政策,甚至到2020年取消補貼無可厚非。新能源車企本就不該過于依賴政府補貼,政府通過削弱補貼能很大程度上結束造車新勢力等一些新能源車企依靠補貼獲取利的現狀。 雖然政策的調整,在短期會給新能源領域帶來一些陣痛,但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有技術、資本、市場等優勢的車企在“后補貼時代”勝出,不僅能優勝劣汰出一貫依賴補胎生存的車企,改善新能源市場結構性產能過剩的現象,并且,對于國產自主品牌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也大有利好。 發展新能源是國產自主品牌彎道超車的戰略性良機,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通過國家補貼來增強研發力、創新技術,從而使企業在補貼退坡時也不至于淘汰、甚至脫穎而出,才能在今后的市場中擁有核心競爭力。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容客觀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7188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