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使得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同時也助推了燃料電池產業的進步,誕生了一批以寧德動力領頭的燃料電池界的新勢力。如今隨著政策改革,對于外資電池企業的限制逐步較少,國內燃料電池企業的溫床也在逐漸消失。國產品牌與外國品牌在燃料電池領域的戰爭一觸即發。
欣欣向榮的新能源汽車產業
2018年6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純電動+插混)銷量同比增長58%,達到近16萬輛。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總銷量近76萬輛,同比增長69%,市場份額1.6%,達到歷史新高。全年銷量預計將達到200萬輛,市場份額有望超過2%。其中純電動乘用車在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占比63%,預計到2018年年底純電動車型的市場將超過65%。總體來看,新能源汽車在全世界范圍內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尤其是純電動汽車,而中國憑借46%的占有率當之無愧的成為現今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而且根據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以及對于新能源車型的重視,未來這一市場還將繼續擴大。
日韓企業二進宮
對于以利潤為追求的企業而言,巨大的中國市場是它們無法忽視的誘惑。隨著近來政策逐漸放寬對于外資品牌的限制,國外的燃料電池企業擁有了重新進入國內的機會。以韓國的LG、日本的松下為代表的燃料電池大戶正在有條不紊的進入中國市場。
在今年5月份,日本松下公司就對外表示未來將與特斯拉聯手在中國生產燃料電池,一旦計劃成型,這也將是松下首次在國內生產電池芯。
今年7月份,LG化學對外公布了與南京濱江區達成協議的消息。LG化學將在南京濱江區建設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工廠,新工廠將于今年10月份開工,預計在2019年10月實現量產,2023年全面達產,計劃年產能為32GWh。未來將為現代、沃爾沃、通用、雷諾等品牌的提供電池。除此之外,還有韓國的SK、三星SDI也都將陸續進入國內。
對比在2015年大規模進入國內市場,后來因為忽視《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目錄,失去政府補助,或停產或消沉。二進宮的日韓品牌除了建設工廠,致力生產外。對于政府動態以及政策跟進都更加積極。包括頻繁的參與政府舉行的有關活動,與當地政府、企業合資。畢竟誰也不想重蹈此前忽視《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目錄的覆轍。而目前已有部分搭載國外燃料電池的車型進入補貼目錄,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些外來戶正在逐漸適應國內的環境。
技術為王,國產品牌仍需努力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當前我國三元鋰電池的單體能量密度平均約為183Wh/kg。作為對比,此前松下為特斯拉提供的電池,能量密度已經達到300 Wh/kg,而這是我國大部分燃料電池企業2020年的生產目標。由此可見二者之間的差距還是較為明顯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燃料電池的良品率,對比國外品牌95%—98%,大部分國產品牌目前在90%左右。
由此可見,目前國產于合資品牌之間的差距還是較為明顯的,之前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扶持讓我國孱弱的燃料電池產業有了進步,如今在補貼逐步滑坡,國外品牌再度進入國內的背景下。國內燃料電池的生產商將面臨極大的競爭壓力,也對國內的燃料電池生產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能源觀察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73701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