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造車公司有將近 100 家,這是北京車展期間,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徐大全披露的數據。作為汽車產業鏈上游繞不開的 Tier 1,博世對中國汽車行業的過熱有著「春江水暖鴨先知」式的先知先覺。
中國需要這么多汽車品牌嗎?答案不言自明。正如很多行業人士預測的那樣,這場轟轟烈烈的新造車運動過后,最終能活下來的企業不會超過 5 家。
一場慘烈的淘汰賽很快會上演:頭部公司做全尺寸大七座 SUV、融資少一些做 B 級 SUV、實力弱點做緊湊型或小型 SUV。加上傳統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大干快上的 SUV 車型,這么多家企業馬上就要在中國近兩年增速最快的 SUV 市場拼得頭破血流、艱難求存。
主攻 SUV 市場,這是一個正確安全的選擇,卻也是一個偷懶的選擇。這樣的大環境下,那種看似冒險、針對細分市場定義的產品應該引起更多關注,比如我們今天要談的清行 400。
不做北上廣?
如果你是一家新造車公司創始人,確立一個集智能、電動于一身的 SUV 產品戰略是最容易打動投資人的,如果可以支持網聯和共享就更好了。
就像上面提到的,這波新造車浪潮里大概有 90% 的公司都是這么干的,清行 400 也是一款 SUV,但用戶畫像跟幾乎所有新造車公司都不太一樣。
清行的策略是:瞄準三四五線城市的藍海市場,做不一樣的消費升級。
為什么要繞開北上廣?競爭激烈當然是一個因素。更本質的原因在于,盯著北上廣做產品很容易迷失:這是一個政策驅動、牌照驅動的市場,消費者面臨的不是如何選,而是根本沒得選。
拋開政策因素,讓電動車和燃油車在純粹的市場環境下公平競爭,我們會發現一個殘酷的真相:即使在電動車產銷量全球排名第一的中國,圍繞電動車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不夠完善、產業鏈距離真正的商業化普及仍差臨門一腳。在綜合體驗的比拼上,除了具備先發優勢的特斯拉,當下的大多數用戶還是會選擇燃油車。
所以未來兩年的市場環境是這樣的:超過 100 家電動車企在北上廣廝殺,而在補貼退坡、牌照不設限的全國大部分地區,電動車真正的對手是燃油車。
這也是為什么,清行汽車圍繞應用場景做產品、揚長避短對標燃油車,反而有機會出奇制勝。
三四五線城市的消費者需要一輛什么樣的電動車?
不要 ADAS、不要智能車機……統統推倒重來。
經濟
便宜是做低端市場亙古不變的第一法則。對應到做產品上,一是成本控制能力、二是綜合使用成本(TCO)優化能力。
成本控制層面,清行沒有從零開發新平臺,而是基于一汽森雅 S80 平臺研發了三電動力總成,同時盡可能的做了輕量化。這里多提一句,清行創始人、CEO 張華坤是一位連續創業者,在清行之前他做過特種工程車輛的研發生產。整個清行團隊本身就是做汽車出身,對這個行業的成本控制、項目管理有職業敏感。
清行 400 作為一款六座純電動 SUV,基礎配置包括
規格 4148mm/1680mm/1740mm
綜合工況續航里程 305 公里
最大功率 60kW 的永磁同步電機
45.5 kWh 電池組
1h 充至 80% 電量的快充
最重要的:補貼后 7.98 - 8.38 萬元的價格區間。
接著說綜合使用成本上的優化,因為動力總成的簡化,電動車在能耗、維修、保養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比如特斯拉 Model S 比 BBA 的同級車在綜合使用成本上一定低一個級別。
下面說說清行團隊的取舍,比如上面最大功率 60kW 的永磁同步電機,這個小電機搭配清行 400 的大車身最高行駛速度為 102 km/h、45.5 kWh 的電池組續航里程為 305 公里。
這些數據如果寫在融資的 BP 中,一定沒有「百公里加速 5 秒、續航超過 500 公里」來得漂亮,但電動汽車行業人士都知道,電機功率越大,能耗越大;電池組越大,價格越高/車重(能耗)越大。
張華坤反復提到圍繞場景做產品,產品到底要 To C(消費者)還是 To VC(風投),是很多創業公司沒有想清楚的問題。
極致的圍繞用戶做產品的結果是:清行 400 百公里用車成本只有 8 元。
場景
清行 400 定義的是什么樣的用戶?
官網有一個小細節:關于內部空間的介紹特意提到了它的載物能力。這款車支持人貨兩用,官方的說法叫「宜家宜商」。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空間優勢,清行 400 的后兩排座椅還支持折疊拆卸。
有人會很費解,為什么要用 SUV 載物?直接買一輛貨車不好嗎?其實清行 400 的定義已經非常明確了:電動版的五菱宏光。
五菱宏光是什么車?這個兼具商用車和乘用車跨界定位的低端 MPV 車型創造了中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的銷量奇跡。2014 年的巔峰期五菱宏光系列創下了月銷 8 萬輛的成績,當年以 75 萬輛年銷量問鼎國內乘用車銷量冠軍。
五菱宏光是綜合成本、性能、實用性、圍繞場景做產品平衡得最好的經典車型。這個消費者群體把車視為家庭生產、生活的剛需工具,同時因為高頻用車,這一群體對擁車成本也極度敏感。
然而基于通用在燃油動力總成領域的積淀和很好的市場表現,五菱本身并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轉型做電動車。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經濟性是電動車相對同級燃油車非常重要的一面,定位在對使用成本敏感的低端市場又放大了這一特質。所以清行 400 就是張華坤抓住時機、刺穿低端商乘兩用車市場的尖刀。
生產&銷售
關于清行和傳統車企的關系描述,張華坤讓我印象深刻:“我們挑戰的是產品定義和迭代速度,不是制造過程、質量體系。”
清行選擇跟一汽合作生產清行 400。在一汽原有生產線的基礎上進行大量調試,調試后的生產線完全可以滿足清行 400 的生產需求。考慮到產品定位,清行 400 并沒有太多復雜的車型工藝,一汽現有的代工資源可以滿足清行的品質要求。
不過張華坤強調,采購、質量、物流等都是清行團隊負責把控的。
既然提到產品定位和品質要求,不妨多談一句清行的取舍:比如說清行 400 可以用 60kW 的電機(大約 82 馬力,完全對標五菱、寶駿車型),但是在電池的高溫高寒火燒等 12 項極限安全質檢上,一步都沒法省,8 年 15 萬公里的質保與特斯拉相當。
下面說銷售,是清行和其他新造車公司又一個大相徑庭的業務思路。
常見的做法,新造車公司一定會自營門店,全面掌握銷售端。清行的策略是,最好把加盟制線下店開到消費者家門口,像人體的毛細血管一樣對全中國的汽車市場進行全面的滲透。
這種終端精致小店面積被控制在 100 平 - 500 平之間,由清行進行統一管理。在利潤分成上,清行做了很大讓步,確保加盟商能快速盈利、保證忠誠度。同時加盟商也會充當清行和用戶的橋梁,保證清行能收到來自用戶的反饋和建議。因為利益綁定,加盟商還負責地推活動的策劃和執行,充分挖掘市場需求。
換句話說,清行采用的是 OPPO vivo 式的銷售布局。
類似的錯位競爭打法并不多見,所以清行 400 的受歡迎其實是可預見的。6 月 15 日的清行經銷商大會上,150余家經銷商在看過產線和樣車后與清行簽下了 4860 臺訂單。
不過,清行對經銷商的擴張仍然不滿意,張華坤追求的是病毒式擴張。清行的規劃是,到今年年底簽約 150 家一級經銷商、450 家二級經銷商,在此基礎上再發展 1000 家經銷商網點,共計 1600 家經銷商網點,將銷售網絡全面下沉到縣區、鄉鎮。
觀察了太多打法高度雷同的新造車公司,清行的不走尋常路引發了我更多的思考。對于受眾龐大的藍海市場,怎樣才能跳出大眾、通用、豐田這些巨頭都認可的智能網聯大勢,做出「匹配」的產品而非「正確」的產品。
洞察消費者需求,切中用戶體驗痛點做產品,這一點非常關鍵。特斯拉從高到低的產品戰略引發的變革是漸進式的,然而,自下而上的變革往往來得更加猛烈。
我們不妨拭目以待,清行 400 是否會成為引發國民車電氣化變革雪崩的那片雪花。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42號車庫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74524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