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共享出行領域的“一哥”,滴滴出行最近正處于低谷。屋漏偏遭連陰雨,共享出行領域又多了位強有力的競爭者。
10月9日,據外媒報道,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正在與德國戴姆勒集團展開洽談,雙方將在中國成立網約車合資公司負責乘車和汽車共享服務,持股比例為50:50,而競爭對手“鎖定”為目前處于該市場領導地位的滴滴出行。
外媒透露,戴姆勒和吉利的談判尚未最終敲定,而戴姆勒正在考慮使用與比亞迪合作的電動汽車品牌騰勢作為共享出行平臺的用車。
讓人心動的1.8萬億元中國網約車市場
選擇進軍中國網約車市場,作為吉利入股戴姆勒后雙方合作的第一步,當然是這份蛋糕夠大。
羅蘭貝格發布的《2018 年中國汽車共享出行市場分析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中國汽車共享出行市場中用戶的需求遠大于市場的實際供給,市場發展潛力遠大。
自2015年以來,網約車用戶規模迅速增長,從2015年的0.98億人迅速增長到2016年的1.68億人,增長率高達71.4%。而2016年之后整個行業用戶增長逐步減緩,呈穩定增長發展態勢,到2017年用戶規模達到2.36億人。
據此《報告》推斷,汽車共享出行的直接需求將由2015年的816萬次/天快速增長至2018年的3700萬次/天,對應市場容量有望由660億元/年增長至3800億元/年,而潛在需求帶來的潛在市場容量更有望達到1.8萬億元。
對比之下,國內汽車消費市場情況并不樂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8月消費數據顯示,汽車類零售總額3239億元,同比增速為-3.2%,乘用車月度銷量同比連續四個月出現負增長。
對于國內汽車消費市場的“寒冬”時刻,上海汽車行業咨詢公司Automobility Ltd的首席執行官Bill Russo分析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但由于消費者使用汽車的習慣正從擁有轉向分享,中國的汽車市場可能會結束近三十年的增長。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其出行結構不斷改變,而傳統城市交通逐漸不能滿足用戶需求,作為便捷靈活的出行新選擇,網約車將獲得更大的發展。
戴姆勒是世界最大的豪車制造商,其競爭對手大眾汽車以及豐田汽車都早已開始尋求在網約車行業占有一席之地,這次戴姆勒希望抓住消費者出行方式變革所帶來的機遇,選擇與吉利合作也在情理之中。同理,吉利入股戴姆勒也是奔著長期合作去的,市場潛力巨大的網約車領域不失為好的選擇。
不是從零開始 雙方都有底氣
雖然這是吉利與戴姆勒的第一次合作,但雙方成立網約車合資公司并非從零開始。
在汽車制造商轉向出行服務商的大潮中,吉利的布局算比較早。在2015年,吉利集團(新業務)就上線了網約車平臺“曹操專車”,開始涉足網約車市場。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曹操專車已在全國25個城市運營,投放車輛27,000輛(實際運營接近23,000輛),注冊用戶超過2000萬。經過3年的網約車運營,吉利集團(新業務)在網約車市場已擁有了一定的份額和經驗。
再來看看戴姆勒,其旗下子公司Moovel于2014年收購了打車應用MyTaxi,而后又于2016年跟Hailo合并,一直在共享出行領域與Uber展開競爭。今年7月,戴姆勒發布公告稱,將公司拆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實體,包括梅賽德斯-奔馳公司、戴姆勒卡車公司以及戴姆勒出行公司。由此可以看出,出行服務正是未來戴姆勒發展方向之一,并隨著這次與吉利的合作,可視之為立足中國市場的“橋頭堡”。
其實,戴姆勒在共享出行領域一直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戴姆勒首席執行官蔡澈此前曾表示:“作為汽車行業的先驅者,不會將打造未來城市交通的工作拱手交給外人。”但從這幾年的單打獨斗來看,戴姆勒在共享出行領域遠不如汽車行業順利,令其信心大減。再加上作為一個“外來者”,摸不透中國用戶的習慣,不選擇實力強大的本土合伙人,就根本不是國內出行平臺的對手。
對于共享出行這塊大蛋糕,想分一杯羹可不止車企,除了吉利、北汽新能源,還有美團、京東電商領域的資本蜂擁而入。要想站穩腳跟,還是得拋棄單打獨斗,選擇合適的伙伴抱團,從利益角度出發,吉利和戴姆勒可謂是不謀而合。
作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共享出行這個行業有了越多越多的重磅參與者,吉利與戴姆勒如果能夠順利牽手成立網約車合資公司,這盤棋會越來越精彩。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大咖·新能源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78162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