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到2018年9月底期間,從上海往返溫州的航班突然變得擁擠起來,機票價格也從過去的200元以下上升到了最高三位數。
很巧,這段時間剛好也是威馬溫州工廠從奠基到產品下線交付的時段。
“我們以一己之力抬高了這條航線的價格”。沒有其他可證的原因,威馬高管也將此看作成從總部頻繁往返工廠途中的一個樂子,權當慰藉。
交付臨近,威馬工廠內,高管們甚至直接搬進了工廠:廠內打地鋪、每晚召開“夜總會”(夜間總結會議)成為了常態。按照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的說法,為了效率,當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當天就解決掉。
作為“常旅客”的回報,除了一切按照流程有序推進外,威馬還作出了在既定日期之上“提前兩天”向用戶交付的決定。
2018年9月28日,威馬汽車在溫州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內,舉行了威馬EX5產品上市交付大會,該車官方售價為 186,550元—247,300元,以北京市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為例,補貼后售價為112,300元—164,800元。
當天,首批用戶代表與百名威盟粉絲,威馬創始人團隊、投資人、政府機構代表、媒體等超過2000人,共同見證了威馬EX5上市交付這一里程碑時刻。
據威馬工作人員透露,加上現場運出去的120輛,當天一共向全國各地交付了數百輛汽車。
雖然,“數百輛”、“提前兩天”,從字面上來看,并不足以吸引眼球。但是放在造車新勢力大多連按時交付都難實現的大環境之下卻難能可貴。
畢竟,一方面,從1到批量交付考驗的是汽車廠商在資金管理、體系生產、供應商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另一方面,這從某種意義上為“交付”這個詞做出了一次正確的解釋——不是交付給內部,不是交付給經銷商,也不是特定人群,而是真正的直接交付給普通用戶。
統計數據顯示,自9月15日起,不到兩周的時間,威馬電商平臺的大定交納量走勢可喜,從3000元預付到2萬定金交納的轉化率達35%。其中,15個重點城市轉化率超過50%。威馬的品牌粉絲和威馬會員也在不斷激增,14天內增長7%和21%。
或許是看到了其中的潛力,交付現場沈暉還做出了個大膽的計劃——今年威馬要交付一萬輛,明年累計交付10萬輛,并表示將于明年推出威馬EX5 Pro和威馬EX6兩款新車型,用以支撐明年累計10萬輛的交付目標。
比較有意思的是,另一位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的創始人何小鵬曾在朋友圈放言:“今年沒有車企能交付一萬輛”。
即使是否成功還未可知,但此次威馬的一萬輛無疑是對該言論最有力的一次回擊。
至于究竟為何制定該目標?
在發布會過后,沈暉也對這一數據做出了具體說明,在他看來,對于該目標團隊信心很足,因為市場的確足夠大。
“去年新能源汽車產銷70多萬輛,今年產銷大概會在120-130萬輛,其中,大部分會是純電動。我們整個中國汽車有三千萬輛的市場,兩千多萬輛狹義乘用車市場,一萬輛、十萬輛都并不算多”。
除了從市場大環境來看外,打鐵還需自身硬。而在這一點上,威馬自身也做足了為該體量交付的準備。
在生產制造上,其自建的C2M客制化智能工廠、自主管理供應鏈,掌握了以三電技術為核心的電動汽車正向研發能力和驅動整體智能化體驗的全車交互智能引擎。
該工廠一期可實現年產能10萬臺,全工廠開工可達20萬臺的產能。
另外在渠道上,威馬打造了以人貨場為理念的“新零售”,建立新4S體系,一方面助力威馬汽車從1到量產的跨越,另一方面更指向未來,是威馬汽車收集用戶反饋及產品數據的源頭之一,為年款產品與全新產品的開發提供理性的數據支撐,精準計算排產計劃,保障供應,促進C2M客制化生產效率持續提升。
威馬汽車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陸斌認為,要實現交付就要解決三個“流”,一個是信息流,一個是用戶流,一個是資金流。“量產交付在工業革命這個時代并不是特別難達成,因為只要遵循著汽車整車研發的標準流程,在一定的時間之內你肯定是能做到的”。
或許,言外之意還有,解決它很難,但是解決之后或許交付就不是問題了。現在威馬已突破了九九八十一難的第一道難關,但從長遠來看,這仍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至于未來,沈暉表示,“威馬汽車將以產品為基石,持續探索未來出行的無限可能,推動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在智慧出行領域不斷前行,為更多的用戶締造不凡的用車體驗”。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商業評論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78176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