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道理,地方補貼應該是和國家補貼一樣,只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就可以申領,所以,對于每一個新能源車企的機會都是相同的。例如,只要某一款新能源車型進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就可以拿到國家補貼,只要進了《國家新能源車車型免征購置稅目錄》就可以免征購置稅。這些對于任何一家新能源車企都是公平的。
那為什么,到了不同城市之后,設定的地方補貼就有明顯的地方保護了呢?難道這個補貼發放還不一視同仁嗎?怎么做到區別對待呢?小編在地方補貼這一塊有實操經驗,就來給大家做一個解讀分析。
地方備案制度
如何做到地方補貼的區別對待,就是靠地方備案制度,就是所謂的地方準入。外來的新能源車企,想要在某一個城市賣,就首先要到當地進行備案,很多城市的備案,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如前幾年的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等等。北京需要準備的材料就有6-7 百頁,好幾本書(一點都不夸張),上海還要做地方準入的實驗,遠程平臺對接,深圳還要求,非在本地的新能源車企,必須要在當時注冊銷售子公司,注冊資金5000萬,最開始都要實繳,后來金額有所放寬。
北汽EX360
以上羅列的一些城市和要求,只是部分,小編在這里就不詳細展開了。地方政府設定層層門檻,目的就只有一個,保護當地的新能源車企,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當地財政稅收還要靠這些大戶呢,如深圳的比亞迪(如唐EV600),北京的北汽(如北汽EX360),上海的榮威(如eRX5)等。
之所以有備案制度和地方補貼的存在,才導致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環境,特有的現象:地產車市場,即在當地有新能源汽車工廠的車企生產的車型會在當地進行大量的上牌,下圖的銷量分析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這個現象。
柳州的寶駿(幾乎90%的寶駿E100和E200都在柳州上牌),濰坊的江淮iEV6E,南昌的江鈴E200,鄭州的海馬愛尚EV等等,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車型基本都是微型純電動汽車,地方補貼即使按照1:0.5進行配套,前幾年的補貼金額也是相當大的。
國家一旦取消地方補貼之后,從某種程度上還是可以破除地方保護的,畢竟背后沒有利益的驅動。同時,國家也在引導當地政府從“補車”到“補電”進行轉換,從而提升當地的充電便利性,解決用戶充電痛點,助推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如果大家認為,取消地方補貼,就可以完全破除地方保護,那可能還是過于樂觀了。地方補貼只是地方保護其中一種表現形式。新能源綠牌指標才更為關鍵。如何有效合理的分配新能源綠牌指標,背后的門道也是很多的,這里小編就不過多展開了。
同時地方政府也會出臺一些新能源創新基金項目對當地新能源車企進行不同程度的扶持,也是一種地方保護的方式。當然,這些也都可以理解,畢竟人家也是當地納稅大戶嘛!
小結
國家取消地方補貼,積極引導地方政府出臺“補電”的補貼政策,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營造公平公正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環境,提高終端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夠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情報網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8906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