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應該都知道,電動汽車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動力電池本身的成本太高,幾乎占到整車成本的35%-40%,如此高的成本占比,直接決定了電動汽車的降價空間非常有限。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現階段廠家將電動汽車的整體定價都提這么高,真得是完全因為動力電池的采購成本太高嗎?小編覺得,并不完全是,其他的原因如下。
新能源綠牌的溢價
眾所周知,目前絕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銷量都集中在限行限牌城市,在這些城市,牌照名額要么就是搖號,要么就是拍賣,難度都很大,上海一塊滬牌,現在拍賣均價也要到9萬了,既然純電動汽車可以免費享受綠牌,所以,終端用戶是可以接受純電動汽車相比燃油車的高定價的。只是不同車型,不同用戶對這個價差的敏感性會有一定的差異。主要新能源綠牌這個政策一直存在,電動汽車相對燃油車的溢價空間也會一直存在。
規模效應的形成需要時間
現階段,電動汽車的核心三電零部件的采購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除了技術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尚未形成規模效應,一旦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起來之后,三電成本自然就會下探,成本攤銷的概念,相信大家應該都是可以理解的。小編覺得,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只有達到了千萬級,真正的規模效應想要起來,三年內,就想要實現,難度很大。
當然,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提升也和整體產品性價比也是息息相關的,同時和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程度也是密不可分的,這些想要在3年內就有大的突破,難度也很大。
小結
結合以上原因,新能源綠牌的溢價,三電成本的規模效應短期內尚未形成,同時,燃油車的價格,其實也會下探,小編覺得,3年內,同級別的電動汽車的價格想要比燃油車便宜,難度很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情報網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9144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