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下行壓力之下,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有投資機會嗎?
7月銷量大跌讓不少人擔憂,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是不是要涼。但安信證券研究中心新能源首席分析師鄧永康透露,廠家調研信息顯示,這種下跌是暫時的,9月之后,新能源汽車鏈條企業排產和銷量都呈上升趨勢,B端和C端消費需求仍在增長。整體來看,后半年的投資環境依然樂觀。
那么,哪些領域投資價值更高?
勁邦資本合伙人王榮進分析,隨著車企介入電芯、Pack等領域,動力電池鏈條的投資熱點或有變化。比如,電池Pack和底盤一體化設計趨勢明顯,Pack生產正在向車企轉移,如此一來,Pack方面的投資就會減少。
8月17日,電車人學院“雄鷹計劃”總裁班資本模塊主題班開課,鄧永康、王榮進和云研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利凱等行業資深人士,對近期新能源汽車發展狀況、產業鏈投資趨勢和全球技術投資趨勢做了分析。
另外,線控制動、電動轉向、熱管理、整車、充換電等領域,8個電車人精選優質項目代表企業現身說法,介紹了企業發展挑戰和規劃,及其所在領域的投資機會。
1
鄧永康:
熬過七八月,整體不悲觀
2019年補貼新政出臺偏晚,導致往年的“搶裝潮”沒有出現,再加上在國5換國6的背景下,燃油車紛紛降價促銷,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不如預期,尤其是7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年內首次出現同比和環比“雙降”現象。
但鄧永康分析,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太久,7月和8月的困難期之后,下半年的新能源車市仍然可期。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新能源首席分析師鄧永康
從政策端看,在7月舉行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明確指出,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很可能突破160萬輛,而這一數字已經充分考慮了補貼退坡影響。
鄧永康認為,從往年的車市情況來看,主管部門提出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都順利完成或接近完成。鑒昔知今,政策端釋放積極信號,一定程度上表明,2019年下半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會太差。
另外,新能源汽車積分算法趨嚴,極大刺激了車企推出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
鄧永康介紹,對幾家主流電池企業調研后發現,其上半年一度關停的幾條產線已經排產,9月之后的新能源汽車鏈條企業排產和銷量都呈上升趨勢。
從消費市場來看,鄧永康分析,不論是B端還是C端,2019年下半年的購買潛力都不小。
在B端,他介紹,目前,全國巡游出租車約有140萬輛。其中,深圳市7萬輛左右的出租車換電動車工作基本完成,主要使用比亞迪的電動汽車;北汽新能源正在積極推動2年內出租車替換電動車;上汽乘用車也已經開發好替換燃油車的車型。
另外,今年10月底前,北京市將出臺“快遞、外賣等行業使用車輛管理辦法”,按照“總量控制、逐年遞減”目標,擬用新能源汽車逐步替換現有的快遞電動三輪車和外賣車輛。這一規定也將極大增加新能源汽車銷量。
鄧永康還透露,下半年,主管部門對網約車戶籍等限制的松綁政策有望出臺。在C端,廣州、深圳等地的限購政策放松,再加上下半年消費旺季到來,都將進一步助推車輛電動化速度。
根據鄧永康預測,2019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有望達到162萬輛,超過160萬輛規劃目標。
2
王榮進:
車企熱衷自造電池,投資態勢或有變
電芯企業是新能源汽車鏈條上熱門的投資方向之一。
王榮進認為,電芯行業的“馬太效應”不會繼續,部分頭部電芯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峰值。更重要的是,主流車企自己建廠生產電芯的趨勢愈發明顯。
勁邦資本合伙人王榮進
據他分析,最近幾年,電芯廠通過和車企合資建廠的方式獲得大量訂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車企自造電池的動力。但隨著車企電動汽車產銷量增加,這種合資建廠的模式還能持續多久,仍是疑問。
王榮進還透露,一家已經和某電芯企業成立合資電池廠的車企,正在該車企總部所在省圈地,招兵買馬,準備建電芯廠。“車企建自己的電芯廠是早晚的事,尤其是頭部車企做電池,驅動力比較強。”他說。
不只是電芯,王榮進介紹,動力電池的Pack本身投資價值比較低,再加上和底盤的一體化設計日趨明顯,Pack的生產也正在向車企轉移。這樣一來,Pack方面的投資就更少了。
另外,相對Pack而言,動力電池的BMS的技術門檻更高,投資價值相對較大。但隨著車企對BMS生產的介入,未來,BMS的軟件部分很有可能由車企自己開發,如今的BMS廠商則轉變為偏硬件的供應商。
電芯材料方面,王榮進認為,電芯四大主材中,隔膜的國產化程度最低,尤其是濕法隔膜進口替代難度大。而且,仍是研發熱點的固態電池不需要隔膜和電解液,如果固態電池商業化取得突破,對隔膜行業打擊較大。因此,隔膜的投資價值仍需觀察。
類似的,國內電池的鋁塑膜約有80%需要進口,由于供應鏈不完整,短期內國產化困難較大,投資機會也十分有限。鋰電池投資機會不多,仍在風口的氫燃料燃料電池呢?
王榮進認為,由于產業鏈不成熟,大部分核心材料依賴進口,國內的氫燃料電池企業只能做低端產品。比如,石墨雙極板國內可以生產,金屬雙極板還沒有發現可以國產的廠家;催化劑方面,國內雖然已經開始研發,但苦于鉑金催化劑成本高昂,仍難以實現國產。
王榮進表示,整體來看,目前,國內氫燃料電池領域的投資機會不多。未來10年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仍將以鋰電池為主,氫燃料電池只是必要補充。
3
企業融資案例
本期電車人學院“雄鷹計劃”總裁班資本模塊的優質項目交流環節中,線控制動、電動轉向、熱管理、高壓連接器、動力系統、微型電動車、充電和換電領域的8家企業現身說法,介紹企業現狀和發展規劃,以及該領域的投資機會。
○出口的微型電動車
“我們主要做出口業務,出口毛利不低。”一家微型電動車企負責人對該企業利潤的介紹讓不少人咋舌。
有知情人士分析,這種以出口為主,不依賴政府補貼的純電動小車,出口的毛利可能不止上述負責人所說的數額。
該微型車企業負責人介紹,該企業堅持按訂單生產,不壓貨,產品定位精準是其產品利潤高的主要原因,也是該企業能在短期內獲得投資機構認可的關鍵。
但他直言,國內的微型電動車競爭環境較差,利潤水平遠遠不如出口。
○成立兩年獲億元投資
某充電樁生產和運營商成立不到兩年時間,獲得一家物流設施集團領投的億元級人民幣戰略投資。
截至2019年6月,該運營商已在全國接入電樁設備26000多臺,和110多家充電樁生產商實現設備側直連,月充電量超過1500萬度,月均服務充電次數超過60萬次。
現場,該運營商創始人還介紹了企業盈利模式和發展規劃。
○北方轉戰南方,終于拿到救命錢
一家生產新能源汽車專用動力系統的企業,原本注冊地在東北某省會城市,但繁雜的申請和審批程序令該企業的補助資金不能及時到位。
該企業后轉戰蘇州,入選當地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項目,并很快獲得相應政府補助。
“北方沒辦成的事,到了南方很快就辦成了,沒有這筆錢,我們可能已經倒下了。”該企業負責人這樣感慨。(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觀察家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9753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