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Euro NCAP新車評估組織將專門針對自動駕駛汽車出臺一套新的評估標準,但可能并不會要求車輛能夠絕對避免交通致死或嚴重致傷情況的發生。Thatcham Research公司保險研究主管Matthew Avery猜測,盡管目前的全球測試系統可能并不會在最近趨于統一并節省開支,但不排除未來會出現這種可能性。
正在進行Euro-NCAP碰撞測試的寶馬Z4
據Euro NCAP新車評估組織秘書長Michielvan Ratingen表示,安全系統的演進似乎有“慢下來”的跡象。保險專家Avery表示,這里的原因可能并不在于沒有新的想法。
“我們仍然看到很多重大進展,”他提到,被動安全系統的開發(安全帶、安全帶收緊器及安全氣囊)已經進入瓶頸期。過去20年來,汽車行業對這些系統的應用已經成功減少了63%的交通事故致死或嚴重致傷情況。與此同時,“主動”安全技術已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未來將與被動安全系統相互配合,一起為車上人員提供一張“安全網”。
“歸根結底,提前主動準備總比事后被動補救強,”Avery表示,“從投資和成本效益方面來說,直接預防碰撞的發生,也總是比優化車輛在碰撞中的表現更有意義。”
歐洲與北美標準趨于一致
最近,最新款福特野馬僅在Euro NCAP測試中拿到2星(滿分5星),這也導致一些安全專家開始呼吁建立全球統一標準的必要性。他們認為,目前各區域的獨立評分標準會增加廠商的工程復雜度、增加成本并制造一定程度的混亂。
然而,Avery并不這樣認為。“盡管仿佛會增加很多沒必要的工作量,但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想,為了應對各種各樣的要求,車輛的健壯性一定會強。”Avery表示,“在歐洲和美國采用不同的測試標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終端產品的健壯/耐用性,因為我們必須有能力應對不同標準中的碰撞類型測試。”
Avery表示,美國的測試不會關注不同駕駛員的駕駛風格,僅設置了一些非常常見的碰撞環境。
“我們美國的測試標準并不像歐洲測試那么具體,但基本也可以覆蓋最常見的一些碰撞類型。如果你能夠同時結合美國和歐洲標準,就一定能夠打造一個更健壯的車輛安全系統,”Avery表示,這是否意味著汽車廠商將承擔更高的成本?是的。但這也意味著消費者可以使用一套更加穩健的安全系統。
目前,汽車行業很少、甚至完全沒有統一的全球新車評估標準,各地區的測試標準均主要反映當地市場的環境及主要汽車類型。Avery斷言,因此可以說在歐洲設置大型皮卡測試或在美國設置A級城市微型車測試,都不適用于真實的市場環境。他指出,在2008年的Euro NCAP測試中,一系列美國皮卡的整體得分均不高,這已經反映了一些問題。
然而,未來,汽車行業將有機會建立一套全球統一標準,或者說,這套統一標準已經開發至一定程度。“舉個例子,Thatcham Research公司開發的自動緊急制動(AEB)測試是美國測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在也已經加入了Euro NCAP整體測試。”他解釋道,配合一套同樣是由Thacham工程師聯合開發的新型全球汽車目標測試,自動緊急制動測試,將同時造福路上行人、車輛與城市。
Avery表示,“理想情況下,我們應當從標準的醞釀階段,就開始全球標準統一的問題。”
自動駕駛汽車的獨立“星級”評分體系
未來將出現一套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獨立“星級”評分系統嗎?又會出現哪些新的自動駕駛技術,協助這種新型汽車獲得滿星評分?
“未來,除了五星測試標準外,未來可能還將出現一套專門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獨立評分標準。”Avery指出,目前,一些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更多關注車輛的制動和轉向系統,比如車輛的緊急車道保持系統就是測試的必備項目之一。Avery認為,全球大約93%的交通事故均是由于人為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說這部分錯誤完全可以通過采用更先進的如ADAS傳感器和算法等方案得到避免或有效控制。
Avery認為,轉向干預安全技術將很有可能協助車輛獲得滿星評分。他說,“我們將在2018年啟動針對緊急車道保持系統的功能性測試,并在21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針對自動應急轉向系統(AES)的評估。”
對于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而言,緊急車道保持系統和自動應急轉向系統都是必不可少且真正有可能避免大量事故的發生。Avery表示,在有些情況下,這兩種系統同時存在更好,但另外一些情況下還是這兩種系統獨立工作才能更好地避免事故的發生。
盡管目前沃爾沃已經表示將在2020年后實現車上人員“零傷亡”的目標,但整個汽車行業的進度將如何?這樣的目標是否可能成為Euro NCAP滿星的必要條件?
“完全避免死亡或嚴重傷害將不會成為Euro NCAP測試的基本要求。”Avery斷言,然而,“從市場營銷方面考慮,其他汽車制造商肯定也會緊盯著沃爾沃,并隨時準備跟上。”
盡管如此,Euro NCAP將不會提出“零傷亡”的目標,因為這需要對歐洲的全部歷史事故進行規模龐大的分析。Avery說,“更何況還有一些‘天災’根本無法通過安全技術的手段控制,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安全系統。”
來源:SAE《汽車工程》雜志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jishu/52296
以上內容轉載自SAE《汽車工程》雜志,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