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面上林林總總的溫控系統,在當時選擇一套合適的空調系統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就來聊聊各種各樣的車內溫控系統。
那么到底什么是Climate Control(溫度控制)?說到底,它就是空調系統的一個進化版,一個在任何氣溫條件下都能夠自行控制車內溫度的系統。
早在上世紀30年代,空調就已經出現在當時的汽車上。但由于體積龐大的空調系統是額外安裝在成型的車輛上,它既會占用車內空間,同時可靠性也是個大問題。而真正接近現代車載空調的系統則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由克萊斯勒研發而來。
克萊斯勒的車載空調一經推出,就在美國流行開來,而這個在當時看似高科技的選裝系統,用了許多年才在歐洲普及,亞洲則是最晚嘗到甜頭的地區。但歐洲人,特別是德國人卻將車載空調技術更進一步,他們讓空調系統可以更好的控制車內溫度,更加符合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車載空調的工作原理與家用的恒溫器類似,車內的暖風、通風系統以及空調系統會盡量維持在事先人為設定好的溫度。不過,由于市面上林林總總的溫控系統,在當時選擇一套合適的空調系統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就來聊聊各種各樣的車內溫控系統。
暖風是最早出現在汽車上的溫控系統。幾乎所有車型的中控臺上都有一個開關,用來讓熱空氣進入車內。這部分熱空氣實際上是借助發動機本身的熱量而來,如此一來,我們在冬季使用暖風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打開空調。
這一基礎溫控系統的工作效果非常明顯,當車外較冷時,由于發動機的溫度很高,車內的制熱通常也會比較快。但由于沒有制冷功能,在天熱時打開它只會熱上加熱。在早期的車型上,降低車內溫度的唯一方法就是打開車窗,靠自然風來降溫。
空調在現如今的汽車上可以說是標準配置了。中控臺上都會有AC開關,空調系統同時擁有制熱或制冷兩種功能。上面也講到過,我們通常不會使用AC去制熱。因為它的效果沒有暖風來的那么明顯。AC的主要功能還是制冷,這就需要壓縮機的幫助。通常壓縮機會被裝置在發動機艙內,并將經過壓縮的空氣導入冷凝器內。
經過以上兩個步驟,被降了溫的空氣會進入駕駛艙內,以保證車上乘客的乘坐舒適度。當然,在操作上與暖風類似,AC也有可以調節溫度高低。由于AC的工作需要借助發動機的動力,所以判斷AC是否已經打開,有個較明顯的現象是發動機的怠速會變低一點。一般情況下,空調所消耗的動力在4hp左右。
當然,使用AC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油耗的升高。雖然,已經有科學實驗證明,空調所消耗的這部分油耗與打開車窗降溫時客服空氣阻力所消耗的多余燃油是相差無幾的(時速80km/h以上)。而且,保持舒適的車內溫度,對于專注駕駛也有一定幫助。所以不用太擔心空調對油耗產生的影響。
除了可以制冷外,AC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去除車內的濕氣,使得雨天或較冷的天氣時,車窗上不會產生霧氣,而對行車安全造成影響。不過,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冷凝器的效果會隨之下降。這既會造成制冷效果不明顯,同時也會降低AC的除霧效果。所以,空調系統也需要定期的維護保養。
AC與恒溫系統的主要區別在于后者可以設定一個預想的溫度。且即使車外溫度在變化,恒溫系統依然可以自動將車內溫度保持恒定。與AC不同之處就是,它能夠設定一個精確地溫度,而AC則只能調節大致范圍。當然,大多數車型上還有一個Max風量按鈕,它的作用是在最短時間內為車窗除霧。
另一個比較明顯的不同就是,恒溫系統有Auto(自動)按鍵。Auto模式下,空調系統會保持最適宜的車內溫度,以保證車內成員的舒適度。它可以自行調節車內的空調出風量和風向,例如像前風擋、胸前或者腳下等不同方向。當然,還有車內空氣的內外循環也都可以在Auto模式下自動調節。
雙區恒溫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左右兩個獨立的溫度控制。通常在中控臺上有左右兩側的溫度控制開關。而四區恒溫系統則將前后左右四個座位的區域都獨立分開,均可設置各自不同的溫度要求。這一類溫控系統由于結構復雜,通常都是豪華車的專屬配置,例如奔馳S級、寶馬7系以及奧迪A8等。
當然,無論分成幾個獨立的溫控區域,駕駛員都有絕對的控制權。主駕駛一側可以通過Sync按鈕將車內所有區域都控制在自己所希望的溫度內。對于有強迫癥的朋友,這是個完美的功能哈。
恒溫空調對于如今的汽車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的配置了。不過,小編在這里啰嗦了這么多,還是希望能夠為大家講講暖風、空調以及恒溫系統的不同之處。以便大家在日后的使用中能夠更理解各個系統的不同功能。
來源:Auto_Lab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jishu/65585
以上內容轉載自Auto_Lab ,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