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周對環保主義者來說恐怕不太好受。雖然美國政府決定再度力推新能源汽車,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結果恐怕不會太好。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報告指出,電動汽車所帶來的污染并不比傳統燃料汽車少,至少在有些國家如此。另外,還有報告稱,其實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元兇并非石油,而是煤炭。這一連串的消息對本就處境艱難的電動汽車產業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環保是電動汽車的最大賣點,如果失去這個唯一的優勢,恐怕電動汽車的日子將更加難過。
金融危機發生后,奧巴馬政府為強化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決定在10年內投入1500億美元的巨資。不僅是新興的環境企業,從事電動汽車開發和生產的福特汽車公司以及日產汽車公司等在美國設廠進行生產的國內外大型企業,都是奧巴馬政府提供補貼和貸款擔保的對象。今年1月26日,美國鋰離子電池廠商Ener1宣布,已經依照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該公司主要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其子公司EnerDel從美國能源部獲得了1. 185億美元的補貼。
顯然,奧巴馬的電動汽車政策和其他能源政策一樣都遭遇了挫折。但不甘心的奧巴馬近日再度舊事重提,在最近提交的2013年財政預算中,奧巴馬稱撥出一筆資金專門用于鼓勵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盡管提高了投資力度,但美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前景仍然難料。奧巴馬政府曾提出了2015年美國1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的目標。但即便新的刺激政策能夠得以實施,這個目標要實現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便是剛剛從事汽車銷售工作的人都清楚地了解,這么做實在毫無意義。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不利的根本原因并非刺激政策不到位,如果人們不想買這款車,補助再多錢也沒用。更何況,在大選臨近之時,這樣的表態更像是一種政治作秀,而且還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一場秀。
還有更糟糕的消息,近日田納西大學公布了一組關于中國電動汽車的調查報告,得出結論稱電動汽車可能會比使用汽油、甚至柴油的汽車更加不環保。來自田納西大學的克麗絲教授稱,之前對電動汽車環保性的研究都不夠全面。
對處在艱難發展期的電動汽車產業來說,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其擔驚受怕。當然,也有許多業內人士并不贊同這份報告的結論。他們認為,即便是在電力供應較為依賴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國家,電動汽車仍具有環保優勢。
那么再來看看近期的另一份報告。根據維多利亞大學著名環境學家安德魯·維福爾的研究報告,煤炭所帶來的污染遠遠超過其他化石燃料。安德魯預測,如果將目前所有可開采石油都使用掉,將使得地球溫度上升1攝氏度,但如果將所有的煤炭燃燒,地球溫度將會上升至少15攝氏度。然而,并沒有成群結隊的人在燃煤發電廠前面抗議,也沒有人對煤炭開采表示不滿,人們對依賴煤炭已經習以為常。
回到我們的主題,這樣的報告令人震驚。想想看,如果電動汽車并不環保,那么政府花這么大力氣推廣,甚至逼著消費者去購買還有什么意義呢?我絕對支持環保事業,我也認為汽車產業想要獲得長遠發展必須限制碳排放,但問題是我們是否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虔誠的環保主義者恨不得讓我們的交通運輸回到石器時代,只要他們看不到冒著煙的汽車在城市中穿梭。用電動汽車代替這些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車看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人們不再看到那些排放污染的汽車,那句話怎么說來著?”眼不見心不煩”,但這并非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法,我們也不愿意看到有些人夸大其詞。
近日,光明汽車公司和費斯克汽車接連面臨生存困境。光明汽車公司是一家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專門為大客戶開發充電式混合動力送貨車。但該公司由于資金不足,于日前宣布倒閉。費斯克汽車也在為生存而戰。該公司此前因資金問題被迫停止部分開發工作,最近任命了新的首席執行官,并表示將尋求新的投資者,從而支持其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這些現象無疑都在為政府敲響警鐘。
現在政府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總想著通過提高補貼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關注,但這種關注并非發自內心的,如果消費者從心底里不認可,那么無論采取怎樣的刺激政策都不會取得成功。
(來源:人民網-中國能源報 摘自阿聯酋《國家報》,文章有刪節,標題有改動)(王曉蘇/編譯)
來源:人民網
作者:大衛·布斯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1148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