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網】(作者 王新兵)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電化學動力源研究室教授張劍波博士在7月5日的一次汽車行業會議上表示,國內在電池產業投入遠遠小于日本和韓國,而且技術路線單一,原創性成果不足,電池材料批次一致性、電池一致性遠遠低于日韓。
7月5日,張劍波于FOURIN世界汽車研究會第8次例會上發表了名為《中日電動汽車發展比較與分析》的主題演講。演講回顧了中日兩國電動汽車發展歷史與各個階段特點,對兩國相關發展的優劣進行了對比,并且提出了雙方可能進行的合作方向。
在提及中國電池產業發展時,張劍波認為,國內在電池產業投入遠遠小于日本和韓國。而且電池材料開發上以磷酸鐵鋰為主,技術路線單一,原創性成果過少。此外,電池企業與車企的合作也不夠深入,缺乏縱深聯合。以上種種問題,導致了國內電池材料一致性差、性能落后等局面。
張劍波展示了中國電池產業目前的技術水平和國際水平之間的差異。在能量型產品方面,中國各大企業產品已經達到了120wh/kg的國際水平線,并不落后。而在功率型產品方面,中國企業的產品則只有2000w/kg,與國際頂尖的3500w/kg具有很大差距。
就為何產生如此明顯差距,張劍波回答了第一電動作者的提問。張劍波解釋說,對同一類型的電池產品來說,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是一對矛盾的存在,通過優化電池設計和調配,可以取得最佳平衡。
電池的能量密度水平主要取決于電池材料,而功率密度則取決于電池設計和調配。國內電池產品在材料方面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所以在能量密度方面并不落后。而決定功率密度的電池設計和調配方面,國內企業與國際企業還有較大差距,所以造成了功率型產品大幅落后的局面。
另外,張劍波從社會需求、技術進步、產業準備等方面論證說,目前世界范圍內遇到的電動汽車發展困境只是暫時難題,電動汽車產業依舊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張劍波指出,從電動汽車誕生以來,最為關鍵的組成————電池無論是成本還是重量在整車占比都在逐步下降,目前電動汽車已經從示范型車輛轉變為實用型車輛。而作為電動汽車的終極形態————燃料電池汽車,也已經進入了商業化的前夜。
張劍波通過成本變化論證了這一結論。在2000年左右,日本燃料電池汽車價格在1億日元左右,而進入2012年則將為1000萬日元。預計在2015年可降至500萬日元,合30萬人民幣。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新兵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2017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