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什么樣的電動車?是比亞迪還是特斯拉,亦或是寶馬i3?當電動車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最佳選擇,有關技術標準、發展模式和消費文化的討論就成為常態。誰能拿出最合理化的建議,并站在現實的角度構建出最完善的操作模式,誰就能獲得主動權。
像特斯拉這樣的傳說級大咖所打造的外包神話,中國無法復制,但它的商業模式給了很多車企新的思路。王傳福說:”家庭消費一旦起動,比亞迪分分鐘可以造出特斯拉。”體現出中國車企對于技術的自信。但在技術和標準都掌握在手中的時候,我們成功的機率又有多大呢?
寶馬i3的出現給了中國本土車企,甚至是那些取得階段性成功的國際電動車企業一個可借鑒的思路。在i3誕生之前,寶馬已經繪制了一個未來的電動車城市藍圖,詳細地勾勒了電動車時代的城市布局、交通架構,甚至是人們的生活方式。
好比一部將邏輯置于核心的硬科幻影片,寶馬的電動車構想就是影片中未來城市的原型,而i3就是從現實”穿越”到未來的產物。在中國新能源車發展政策愈加明朗的今天,車企們關注的往往是技術標準的制定、配套設施的建設,以及與各地政府的合作,卻很少有人提出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
回顧電動車在中國幾年的發展歷程,會發現其一直呈現波浪型的發展態勢,從唱勝,到唱衰,再到躊躇不定,各地政府的相互觀望、保護主義的盛行,以及媒體的悲觀情緒,都對車企的發展思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寶馬i3或許不是電動車行業技術最強的產品,但它在技術上卻有很多中國車企值得借鑒的東西。摒棄電池堆砌這種強制增加續駛里程的方式,為純電動車增加增程器;選用新型的碳纖維材料降低車重,同時增大車內空間;新型鋁制空間架構模塊化底盤設計,不僅可以有效保護電池,還可以在遇到事故后輕松替換。
可以說,電池、電控、電機三大核心技術只是電動車的最基本元素,掌握了其中的幾項,并不代表能玩轉電動車。很多人說,電動車比汽油車型誕生得都早,沒必要神化它,事實的確如此。但在以3D打印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之時,電動車卻被賦予了”挑戰工業創新體系”的使命光環。其原因在于,電動車在未來石油瀕臨枯竭的背景下,是最值得投入的產業,而要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匹配,就要有真正創新的內容:碳纖維等新型材料的使用,3D打印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格說:”從環境現實及政策導向上來說,中國對碳排放與歐美有著相同的認識,汽車制造商必須要有所作為,對可持續性課題有真正的思考。我們的整體戰略是兩個方向:一是變革式的,通過技術手段來降低傳統內燃機的排放和能耗;二是革命性的,即開發純電動車型。”
電動車是一場革命,技術力量是預備號,商業模式就是沖鋒號。當充電基礎設施趨于完備,政策補貼陸續到位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增強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認知。廣州實行限車政策以后,每月1000輛左右”節能與新能源車”的增量指標,近八成無人問津,說明普通消費者對新能源車普遍存在排斥心理。
對于致力于推廣電動車的車企來說,一個完備的商業模式,將為其開拓市場立下汗馬功勞。寶馬構建的電動車城市藍圖,證實了其目標并不只是推廣一款電動車,而是要打造一個電動車生存的文化環境。聯想董事長柳傳志和奧運冠軍徐莉佳已經成為i3推廣的前兩張名人名片,而環保、低碳、科技、時尚這些關鍵詞,則是電動車宣傳推廣的必要標簽。在此基礎上,寶馬還以”360度電動”的名義將配套服務打包,更具策略性。
比起單純的電動車技術推廣或自我標榜,將環保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用戶群體的做法,效果更勝一籌。尋找符合中國國情和環境現狀的電動車發展模式,將是車企們最緊迫、最現實的任務。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王超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2062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