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成為北京揮之不去的陰影。最近,北京與其它比鄰的主要城市都籠罩在霧霾中,讓大氣污染又一次成為了人們關心的焦點。
霧霾形成的主要元兇之一是石化燃料車的尾氣排放。在靜風的時候,汽車排放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陽光的紫外線下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學下的煙霧, 即中國目前遭受的霧霾。這一認知,在1943年美國洛杉磯第一次遭受大面積嚴重霧霾后的7年,也就是在1950年后才被揭示出來,當時洛杉磯的環保部門認為85%的霧霾來自汽車尾氣排放,因為那個時候,洛杉磯城就有250多萬輛車,每天耗油一千多噸。而現在,北京車輛總數在2012年底就已經超過了5百萬輛, 是當時洛杉磯的兩倍多。
洛杉磯是怎樣走出霧霾困擾的呢? 洛杉磯對霧霾的治理也不是一帆風順,與目前的中國一樣,對改善公共環境,有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汽車制造業反對任何對其利益有損的治理措施,環保人士則要求政府盡快立法引入嚴厲的環境保護措施。由于雙方的博弈,在霧霾主要原因被揭示后的20多年,也就是直到1975年,才通過立法實現了所有汽車都安裝了尾氣凈化器。當時的尾氣凈化器是60年代發明的一項汽車環保新技術,對該技術的強制運用,被認為是治理洛杉磯霧霾的一個具有實質意義的關鍵技術舉措。由于洛杉磯是最早強制使用尾氣凈化器的城市,結果不但治理了霧霾,同時還順手牽羊,為美國打造了一批目前在世界領先的尾氣凈化器生產廠商,讓美國人掌握了尾氣凈化器最關鍵的核心生產技術。
洛杉磯通過強制使用尾氣凈化器來治理霧霾的經驗給中國什么啟發? 第一是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并不一定就是一對相克的對立體;第二是環境治理,尤其是對目前霧霾困擾的治理,最終還是需要依靠發展新技術;第三為盡快地有效治理霧霾,一個有決心的強勢政府會更有作用,因為一旦有了新技術,強勢政府就可以使用政府資源,以最快速度強力支持新技術的推廣使用。
中國或世界有技術治理霧霾嗎? 中國大城市不但人口密度高,同時,汽車保有量也高。中國大城市的汽車行駛率比發達國家高的多,城市里每一平方公里內行駛的汽車量比發達國家要高幾倍甚至幾十倍。要不是尾氣凈化器幫助了汽車減排,北京5百多萬量車的尾氣排放,早就會讓市民的眼睛受到嚴重的刺激。如果尾氣凈化器減少了污染,免遭眼睛喉嚨受到嚴重刺激,那么,是否能通過加倍提高凈化器的凈化功能去減少大氣里的懸浮顆粒,改善大氣的能見度?
尾氣凈化器的過濾器是由數種稀有貴重金屬混合噴射到載體而制成。即使能夠通過噴射更多的貴重金屬去提高凈化器的凈化力,世界上恐怕也不會有這么多的金屬原料可以供應。由此,為求兩權之美,既要發展汽車工業,又要減排治霾,在現有的技術下,只有發展電動汽車,讓汽車零排放,或發展燒酒精或乙醇的動力車,排出的是水。
對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發展電動車,將是解決大氣污染及市民需要便捷交通工具的一種有效的選擇。這種選擇不但會給汽車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同時也能治理大氣污染。如果在中國大城市行走的車有70%以上都是電驅動零排放的,那么懸浮在大氣里的尾氣光化污染粒一定會顯著下降,霧霾天數也會隨之而顯著減少。
電動車的制造技術在國內外不但都有相當的發展,而且已開始進入了市場。目前,電動車在歐洲的售價在十幾萬元人民幣到三十多萬元之間,一次充電后續航里程在100公里左右,充電時間5-8小時左右。盡管電動車與傳統燃料車相比,技術性能還有待改善,但由于它的環保意義,歐洲各國政府都爭相用價格補貼的經濟手段,同時提供公共免費充電站,鼓勵發展使用電動車,改變人們的交通行為。不過,這種改變太慢,畢竟電動車才剛開始進入市場,靠經濟手段去改變人們已經形成的多年交通行為,實在效果欠佳。好在歐洲沒霧霾,政府和市民對電動車的發展都等得起。相比之下,由于中國大城市都普遍遭受霧霾困擾,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成了中國的政務之急,用電動車替代傳統燃料車,便成了一種可在短期內使霧霾治理見效的技術選擇。
事實上,對電動車的生產,中國不在歐美之后。比如,國產的比亞迪一次充電后續航里程可達200公里,車速達每小時87公里,售價在30多萬元左右。中國其它車廠還生產價格在10萬左右的電動車。去年中國銷售了1.8萬部左右的電動車。與2013年2千1百多萬輛車的銷售相比,電動車只有千分之一。盡管中國對電動車也有價格補助,每部車6-7萬元左右,單靠經濟手段去推廣使用保護環境的交通工具,中國市場目前還不認。
顯然,電動車在中國的推廣使用,與其大氣環境治理的迫切需要相比,實在是反差巨大,這種反差給人的直接解讀就是中國政府要么沒有真正的誠意去治理大氣污染,要么就是缺乏行政威力,沒有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去治理大氣污染,要么就是中國政府被石油和其它利益集團綁架,在環境治理與利益保護之間玩平衡。
其實,中國政府完全有很強的行政力出臺更多的鼓勵發展普及電動車的行政措施, 比如讓政府公車采用電動車,在改變用車的價值取向方面,給社會先做一個示范。 中國是一個高度污染的大國,像西方一樣光依賴市場經濟手段,中國一百年都完成不了對霧霾的治理。中國只有用市場及行政權威的雙軌治理措施,普及電動車的使用才會加強加快,這樣才會盡快在城市里有效的減少大氣污染源。
本文作者系英國布魯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
來源:BBC
作者:劉芍佳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2891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