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來,自主車企上市的多款A0級純電動汽車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低價入市的策略,從江淮到力帆,再到眾泰,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人們對新能源汽車價格的認知底線。比如上周末上市的眾泰云100純電動汽車,居然已經把終端價格壓到了4.89萬,比江淮的和悅iEV4還要低出1萬多元。可以說,廉價的純電動汽車已經漸成新能源汽車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這不禁讓人想到這些年自主品牌燃油動力汽車走過的“低質低價”道路,難道同樣的道路,自主的新能源汽車也要重新走一遍嗎?
新能源車市場化的現實選擇
由于產品本身的技術含量不高,對于發展廉價純電動汽車,我本人一直是持保留態度的。但不可否認,從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的現實情況來看,廉價的純電動汽車的確是最容易打開市場局面的選擇,也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最為現實的選擇。今年9月初有關調研機構公布的《2014年電動汽車藍皮書》預測:“未來三年,A00級與A0級電動汽車的銷量會占總量的70%以上;終端價格低于7萬元的純電動汽車將成為增速最快的一個區間。”
拋開偏見,換個角度看一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現階段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技術,是產能,是產業鏈,但更是市場化應用!如果從這個目的出發,先以廉價的產品撬動市場,以低廉的購置與使用成本讓更多的中國人先用上新能源汽車,市場邊開拓邊教育,確實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
據估計,目前中國擁有每年36萬臺的低速電動車的市場需求,而且這個需求的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之中。憑借著純電動小汽車相比低速電動車的巨大技術優勢與產品品質優勢,只要定價合理,完全可以將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消費需求升級為純電動小汽車。僅僅是這一部分市場,就足以讓目前并不足夠大的中國純電動汽車產能基本吃飽。另外,在價格相當的情況下,純電動小汽車也會從A0級以下的燃油小車市場中分流一部分。
政策、成本和品控的遠期風險
是的,純電動的“低價策略”現階段內或許真的可行,但從更長遠來看,依舊存在著極大的不可控風險。
首先,是政策風險。
目前的低價策略是建立在國家與地方雙重補貼可達9.5萬元的前提下。一旦沒有補貼的支持,這套廉價新能源汽車體系將有著瞬間崩潰的可能。更何況對于現行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各方面也并不是沒有不同的聲音。
第二,是成本風險。
就算國家現有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將按照既定的節奏推行下去,但,逐年遞減的大趨勢是無可改變的,而且現行的政策也就是這樣規定的。雖然,這將會有一個過程,但數年內降本9.5萬元,這無論對哪家企業,都將是一個極為艱巨的任務!
第三,是品質風險。
在眾泰云100上市前,長沙眾泰的總經理蘇金河就曾經向媒體表示,在5年內,他們完全可以在沒有政策補貼的情況下,把產品做到接近現在的價格。不知道企業的信心何來,的確,隨著產品的產業化生產的展開,成本確實會被大大攤薄,但無數個先例已反復說明,大幅度壓成本對于產品品質造成的影響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品質的底線一旦被突破,低質低價的老路就在眼前,至于重走燃油汽車走過的老路會是怎樣的一個后果?那就看看12連跌的數字吧。
來源:騰訊專稿
作者:祈雨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3526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